|
|
7深圳工藝品 禮品供應 揚州漆啥硯
- 發布日期:2010-08-17 10:01
- 有效期至:長期有效
- 瀏覽次數:4
- 如果您對 “ 7深圳工藝品 禮品供應 揚州漆啥硯 ” 這個招商項目感興趣,您可以留言咨詢,或者直接撥打右側的聯系電話。
|
揚州漆器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飲譽海內。隋唐時期,揚州漆器工藝格外精致,金屬鑲嵌產品日益增多。明清兩代為揚州漆器的興盛時期,除了彩繪和雕漆外,平磨螺鈿、骨石鑲嵌、百寶鑲嵌等新工藝亦有所展。傳統的揚州漆器,是在精致髹漆的基礎上,選用翡翠、瑪瑙、珊瑚、碧玉、白玉、象牙、紫檀、云母、夜光螺及金銀等八百種名貴材料制作而成。漆器裝飾紋樣大量摹刻"揚州八怪"等名人書畫,更提高了揚州漆器的藝術欣賞價值。 漆器是揚州兩淮鹽政的重要貢品。以清宮檔案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六年(1771年)、五十四年(1789年)兩淮鹽政"進單"所記為例,揚州向清皇朝所貢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鈿鑲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種工藝漆器。品種器物大至御案、寶座、床榻、柜桌、香幾、屏風,小至各種箱、扇、盒、碗、碟、器皿,應有盡有。其內胎材料有紫檀、梨木、紅木、黃楊等名貴木材。 鴉片戰爭以后,揚州漆器業漸趨蕭條,點螺、漆砂硯、檀梨螺鈿硬嵌等名貴漆器相繼失傳。同治至光緒年間,漆器生產稍有回升。主要漆器產品有雕漆、螺鈿、周制、刻漆、勾刀等。小件有柬盒、花盆、插牌、文房用具等。淺刻盛行一時,品種有帽筒、筆筒、硯盒等。深刻掛屏常以"揚州八怪"書畫為題材,灑螺鈿屑鋪地或用水色暈染,薰煙做舊,產品基本內銷。 解放后揚州漆器逐步發展。1953年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負責籌組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向梁福盛、梁德福、錢仲純、孫鑄臣等各原作坊買得淺刻、平磨螺鈿盤盒和平磨螺鈿、骨石鑲嵌、雕漆、雕漆嵌玉漆器屏風、漆柜及其它工藝美術品,送江蘇省首界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華東民間美術工藝品觀摩會,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展出。從此揚州漆器工藝又重放異彩。 從本世紀50年代以來,在揚州遠、近郊區許多漢代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及其殘片,多達萬件。器物中有碗、盤、壺、勺、耳杯等飲食用具,奩、案、幾、箱、枕、尺、梳、篦、魁、笥等日常用品,有琴、俑、硯、盒、弓背、劍鞘、箭服等文房、器械用品,還有漆棺、槨、面罩等喪葬用具,器形繁多,體現了廣泛的用途。其裝飾工藝則有彩繪、針刻、貼金、金銀嵌等類別。其胎骨以木制為最多,故有關學者稱揚州為我國木胎漆器的發源地。也有不少以干漆夾為胎的,世稱脫胎漆,尚有少量竹胎、銅胎、皮胎制器。據《酉陽雜俎》、《楊太真外傳》等書記載,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多次將揚州所貢金銀平脫等名貴漆器賜給安祿山和其他臣僚。唐僖宗時,高駢任揚州鹽鐵史,為獻媚朝廷,曾一次向長安運送揚州漆器逾萬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本尊毗盧舍那佛坐像"、"藥師如來立像"、"千手觀音菩薩立像"均為鑒真弟子揚州興云寺僧義靜所造,都是日本的國寶。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雕漆尤為精美。元末明初時,"點螺"工藝出現。明清時代是揚州漆器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名家薈萃,諸品具備。清代后期,揚州漆器出口外貿已較興盛,遠銷歐美等國,年銷量2萬多件,"歲入三萬兩"。 新中國建立以來,揚州的老中青三代漆器藝人繼承傳統技藝并有創新發展。今天的揚州漆器分為雕漆嵌玉、平磨螺細、骨石鑲嵌、點螺、刻漆、彩繪鉤刀、漆砂硯7個類別。產品有屏風、地屏、掛屏、臺屏、衣柜、酒柜、電視柜,及各式桌、椅、幾、凳、瓶、盤、筒、盒等家具和陳設用品300多種。揚州漆器造型穩固雅致,做工細膩精巧,色彩和諧勻稱,光澤柔和腴潤。其裝飾藝術,既具有傳統工藝富麗沉靜的民族特色。60年代初制作的雕漆嵌玉《和平頌》、《喜鵲登梅》大掛屏,陳設在首都人民大會堂內。70年代初期創作平磨螺鈿《南京長江大橋》大地屏,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受到過毛主席的贊揚。1979年春,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朝鮮,將點螺《錦繡成年春》臺屏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金日成主席1987年9月,點螺木雕《泰山覽勝》漆砂硯在東京、大阪專柜展出,受到各界人士贊美,后以400萬元人民幣售出。1988年2月研制成功我國第一件柔性可卷漆器《煙花三月》,其質地剛柔相濟、可舒可卷、體積輕巧、便于攜帶和收藏,是現代科技與傳統藝術的巧妙結合,1989年4月在香港展出,各界人士視為奇觀。產品銷售至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發展對外貿易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作出了積極貢獻。 揚州漆器品種豐富、技藝精湛、色彩絢麗典雅、造型古樸莊重,同時將欣賞性和實用性緊密結合,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格。揚州漆器按照造型和用途劃分為屏風、家具、雜件三大類,以屏風、家具為主,屏風和家具產量占揚州漆器生產總量的80%以上。按裝飾工藝分十大類,尤以雕漆嵌玉、平磨螺鈿和點螺三大類質量居全國榜首,名揚海內外。揚州漆器精品迭出,曾多次在國內外榮獲大獎,并被選為國家領導人出訪時的禮品。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