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安塞腰鼓出租|廈門演出服出租|重大演出服裝全齊
- 發布日期:2010-08-17 10:28
- 有效期至:長期有效
- 瀏覽次數:6
- 如果您對 “ 7安塞腰鼓出租|廈門演出服出租|重大演出服裝全齊 ” 這個招商項目感興趣,您可以留言咨詢,或者直接撥打右側的聯系電話。
|
安塞腰鼓源遠流長,尋根溯源,還得從鼓說起。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如果說《尚書.益稷》中“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記述了原始社會人們敲打著石器,模仿獸類的形象跳圖騰之舞的話,那么《易.系辭》中“鼓之舞之以盡神”則說明鼓的出現,使舞蹈得到飛躍,成為農耕舞蹈文化的開端,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藝術形式。擊鼓助戰用于戰爭,預示戰爭的開始。 鼓,不僅用于戰爭,而且成為民間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擊樂器。春秋戰國后,以鼓為擊樂伴奏的民間舞蹈就更為繁多,甚至以鼓命名的舞蹈也漸已出現。山東沂南漢畫中的《百戲圖》較完整地記錄了“百戲”演出的盛況。其中伴奏的樂器有鐘、磐、鼓等打擊樂器。在樣式華麗的建鼓旁,一人著寬袍大袖衣,側身向鼓,雙臂高揚,正欲擊鼓,舞姿健美。 安塞腰鼓源遠流長,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據有關資料記載,遠古時代黃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樹桿包以羊皮,攜于腰間,擊之以驅趕野獸。后來,又用于報警和作戰。到春秋戰國時達到鼎盛,且以秦國為最。安塞腰鼓的形式與發展,和當地的歷史地理環境及民情習俗是分不開的。安塞位于陜西省延安地區的北部,地域遼闊,溝壑縱橫,延河在境內蜿蜒流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歷史上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為抵御外族入侵的邊防要塞之一。當地群眾傳說,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以后各代多用刁:邊塞守衛,擊之以報警號令和助戰。到了宋代,多用于邊關。今天的安塞縣,就是當年北宋與西夏國(今寧夏)的邊界,為安定邊塞方設“安塞縣”。“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歷千年而不衰,并且成為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據調查,安塞縣12萬人口中,約有1萬戶人家有腰鼓,會舞弄者達五六萬之眾,隨著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愿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眾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著某些秦漢將士的勃勃英姿。 1942年,延安和陜甘寧邊區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使安塞腰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了發展,成為億萬軍民歡慶勝利、慶祝解放的一種象征,并被譽為“勝利腰鼓”,遍及中華大地,載入了革命文藝運動的光輝史冊。1951年,安塞腰鼓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安塞馮家營村的艾秀山等民間藝人向中國青年文工團傳授了腰鼓技藝,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演出后,榮獲特等獎,從而使安塞腰鼓揚名海內外。 1981年,在與安塞縣比鄰的延安市梁村鄉王莊村一處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眾在耕地時發現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均系翻模成型后燒制的。經延安地區文物考古專家鑒定,系宋代造物。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細腰鼓、側身、頭向左后揚起,左腳著地,右腿前跨蹬出,雙手一高一低作揮槌擊鼓狀;左側一人為敲镲者,雙腳跳起,吸左腿,眼看左側,雙手在胸前做打镲狀。擊鼓者赤膊,穿燈籠褲,腰系彩帶,飄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頗似當今安塞腰鼓中“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進步”的第二拍動作。腰鼓畫像磚的畫面清晰,造型美觀,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宋代陜北地區的腰鼓表演,對研究陜北腰鼓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翔實的文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