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到東的建筑風格和業態布局展示了老上海從明清向直至西洋文化涌入時期的一段歷史文化的演變。上海老街的商業經營以特色行業為主流,突出民俗文化,營造海派文化氛圍。上海老街以館驛街為界分為東西兩段,東段經過裝飾和改造,保留了清末初年的民居特色,老街兩側恢復了花格窗、排門板、范氏欄桿、落地搖桿門等,再配以屋頂上的飛檐翹角,花邊滴水和馬頭墻。西段的房屋外立面仿明清建筑,突出上海老城廂的民俗風情。

燈會,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一般指春節前后至元宵節時,由舉辦的大型的燈飾展覽活動,并常常附帶有一些民俗活動,極具性和地方特色。正月十五元宵節,民間有觀賞花燈的俗。
東漢順帝時沛國豐人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創“五斗米道”而舉行的“燃燈祭斗”儀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古老的原始燈會。南朝時期,國都建康(今南京)出現了舉辦元宵燈會的俗,其盛況為之冠。燈會興于唐,盛于宋,明朝時達到頂峰。

新聞:九江燈光展出售
尼泊爾旅游季節總的來說尼泊爾的氣候非常不錯,四季如春。這里冬天從來不下雪(山區除外),夏天氣溫不超過30度。空調在這里用處不大。尼泊爾屬于典型的季風氣候,一年分兩季,每年的10月到次年5月是旱季,6-9月是雨季。其中10-11月是尼泊爾的旅游時間,這時候氣候溫和,空氣清凈,能見度很高。更重要的是10月份還有尼泊爾重要的節日之一宰牲節。2月到4月是旱季結束的時候,是僅次的佳季,因為空氣中塵埃較多,所以能見度不是很高,但天氣暖和,很多野花都綻放出來。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迎來的就是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民間的,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新聞:九江燈光展出售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伊始,國都南京城內就舉辦過元宵燈會,是早記載的燈會。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和天下太,張燈結彩的景況,開始從深宮禁苑、場所走向民間大眾,“燈火滿市井”的頗為壯觀。對此,梁簡文帝蕭綱、陳后主等都曾用生動的詩歌,描繪了南朝利用燈彩來增添節日氣氛的社會風尚。
東晉、南朝時期南京作為當時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達官貴族和豪門名士,每到元宵節,他們也效仿宮廷,張燈結彩。東晉詩人鑿齒有詩《詩燈籠》描寫當時張燈的情形。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間,紙張技術發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絲織品的大量應用,使得燈彩藝術迅速發展。

新聞:九江燈光展出售上筏,竹筏是10根塑料管支撐,柴油機做動力,三排竹椅。坐在竹椅上,聽李的介紹,和著越看越像的各種山的形狀,面前不斷變換著一幅幅曾經在課本里、圖片里看到的畫面,那種人在畫中游的感覺油然而生。中午,根據的介紹,在據稱后一個飯店漓江老村客棧用餐(我們走的較遲,11:30楊堤出發,如果能夠在9點前出發,完全可以到興坪吃飯)。漓江邊當然吃魚,點了漓江劍骨魚68/斤,估計1斤多點,還點了其他一些菜(不記得了),4菜1湯160元,有點小貴,不過那個魚很嫰,燒的味道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