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孔鏡手術具有很多優勢,如皮膚切口僅為7毫米,出血極少;局麻,術中能與病人互動,不易傷及神經;椎間孔鏡術后病人即可下地活動,康復快;不破壞椎旁肌肉和韌帶,對脊柱穩定性無影響等。
椎間孔鏡手術步驟:
①體位與體表定位:病人俯臥于記憶塑形腹臥位墊上,應用C臂X線機或者在DSA定位:調整球管角度,確保目標椎間盤下位軟骨終板在正位片上為一條線。根據軸位像示神經根與突出物的關系,選擇適宜的穿刺點:正位片上根據“腋下型”、 “肩上型”突出,分別緊貼棘突外緣(如圖1-a、圖2-c所示)、緊貼下關節突內緣(如圖3-f所示)定位旁開后正中線距離;側位片根據“腋下型”突出定位于下位椎體后上緣(如圖1-b所示),“肩上型” 突出定位于椎間盤的中下1/3或上位椎體的后下緣(如圖3-g所示),并于體表畫線標志。
②穿刺: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后,如果為“肩上”型突出,根據定位點穿刺,針尖可先觸及椎板下緣,于側位片上指向上關節突上緣(如圖1-b所示);如果為“腋下”型突出,針尖于側位片上指向下位椎體的后上緣,觸及骨性椎體后上緣后略向頭側傾斜即可觸及質軟的纖維環,透視確認。術中反復詢問患者有無下肢麻木加重、觸電感,如無則繼續向前進針穿刺,如有麻木加重或者觸電感則調整穿刺角度,也可行硬膜外造影了解神經根走行及其與突出物關系。
③椎間盤造影:觸及纖維環、側位透視見穿刺針達椎體后緣,1%利多卡因3ml局部麻醉纖維環表層神經,穿透纖維環后透視確認于椎間盤內,按照1:9 (v/v)比例將“造影劑與亞甲藍”注入盤內,注射量為1-3ml。
④逐級擴張:取出穿刺針針芯,放入導針,將穿刺針退出,在導針入口處皮膚作6mm切口;沿導針旋轉置入1、2級擴張管,過程中由于椎管內空間變小、注意詢問患者根性癥狀,必要時追加局麻藥物;正位透視下見擴張管位于椎弓根內緣、側位提示擴張管超過椎體后緣,如圖2-c、d所示。
⑤建立工作通道:將帶有深度標記的外鞘套管沿擴張管置入椎間盤內,取出1、2級擴張管,在透視下將STORZ?椎間孔鏡與內鞘一并置入,連接冷光源、攝像系統及進、出水管;顯示纖維環開窗減壓孔及藍染的髓核組織,如圖2-e所示。
⑥髓核摘除:用髓核鉗及雙極電凝成形纖維環,使開窗減壓孔擴大形成較為通暢的通道,調整工作通道角度,用各種型號髓核鉗摘除髓核。盤內藍染的髓核組織摘除徹底后將工作套管退出至硬膜外腔隙,繼續摘除脫出藍染髓核組織。
⑦沖洗:在椎間孔鏡檢查、鉗夾髓核過程中不斷用0.9%生理鹽水持續沖洗,以利于清晰地顯示切除范圍和深度及沖洗掉椎間盤碎屑。
⑧關閉傷口:術畢沖洗術野,拔除工作通道之前常規注射1%利多卡因2ml與甲強龍40mg,創可貼或靜脈輸液貼合手術傷口。
椎間孔鏡技術培訓、設備合作、加盟、購買電話13853105360王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