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不少地方陸續傳出暫停房貸的消息。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合肥等城市相繼出現暫停房貸的情況,尤其是最近幾天,似乎有向二三線城市蔓延的趨勢。而這種趨勢不僅表現在地域上,也表現在從較小銀行開始向國有大行蔓延。
由于業務性質決定,銀行向來都是喜歡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銀行依靠運作資金牟利,對風險有著本能的厭惡情緒,一有風吹草動就立刻警覺,避免遭受太多損失影響到自身安危。因此,銀行暫停房貸的做法逐漸蔓延,往往意味著銀行對樓市風險的看法改變,不再視為最佳貸款標的,而是風險加大了,需要收縮房貸業務以規避風險。
今年上半年樓市呈現火爆境況,部分城市銷售量價齊升,相應加大了對房貸的需求,致使部分中小銀行貸款額度干涸,陷入無款可貸的局面。但是五大國有銀行并不缺乏資金,卻也逐步加入到暫停房貸的隊伍,這就不能簡單用貸款額度用完來解釋了。顯然,目前樓市的基本面已發生變化,房貸不再是香餑餑,銀行于是本能地開始回撤風險。
受到多年持續調控政策影響,樓市已經步入兩極分化局勢,一線城市銷售量價齊升,三四線城市則深陷低迷狀態。而諸如、溫州等個別城市,甚至面臨樓市泡沫破滅的困境,“空城”、“鬼城”隨處可見,因房價倒掛而斷供棄房的行為亦頻頻上演。李嘉誠大量拋售旗下在上海、廣州等地的物業套現,轉而加大在歐洲的投資。在諸多負面信息疊加之下,銀行對樓市的未來走勢預期發生逆轉,為降低樓市擠泡沫誘發的風險損失,惜貸情緒加重也可理解。
而且,今年6月份上演的“錢荒”大戲,亦讓金融業界為之震動,房貸周期過長,動輒數十年之久,回報率卻一般,在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自然會先考慮壓縮房貸額度。再加上監管部門對銀行資信業務監督力度加大,部分銀行的違規行為受到懲罰,并多次提示金融風險,也促使各行改變激進做派,對賬下各項業務予以重新審視和評估,其中房貸即為代表性業務。
綜述可見,銀行停貸傳遞出樓市風險加大的信號。“黃金十年”發展期已過,未來將面臨各種風險,其中房價大幅下跌為首要風險,一旦發生的話,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將受損,進而影響到整體金融狀況。對于銀行暫停房貸逐步蔓延的現象,政府和民眾不妨視為風險預警,提前做好準備工作,盡快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性,降低因樓市泡沫破滅引發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