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到券商,創新腳步越來越快。
銀行方面,銀監會上月批準了包括工行、建行、交行在內的11家銀行試點債權直接融資工具和獨立發行資產管理業務。截至目前,盡管終極方案尚未落定,但各家試點銀行都有著自己的“小算盤”,從中也可以令市場窺見一些操作模式的端倪。
近日,場外期權業務在券商柜臺市場悄然啟動。該業務的啟動將對券商盈利模式產生重要影響。
另外,借自貿區東風,上海航運金融創新和國際化步伐正悄然提速。
銀行試點獨立發行
資管計劃仍待細則
消息人士透露,銀行試點債權直接融資工具和獨立發行資產管理業務的具體操作模式和細則仍待落地。
銀監會上月批準了包括工行、建行、交行、平安、民生、光大、中信、浦發、招商、興業,以及渤海銀行在內的11家銀行試點債權直接融資工具和獨立發行資產管理業務。
然而,與以往先明確規則,后確定試點機構名單有所不同,此次試點是先圈定試點名單。據悉方案仍在討論之中,目前并未正式落地。
試點產品或區域化銷售
盡管終極方案尚未落定,但各家試點銀行都有著自己的“小算盤”,從中也可以令市場窺見一些操作模式的端倪。
一位獲得試點資格的某國有大行零售銀行部門人士透露,該行目前正在開展相關產品前期設計的準備工作。“最先推出的產品與原來銀信產品有些類似,銀行利用一部分客戶或者項目的融資需求,將這些資產包做成單一計劃的發售給投資者,把實體經濟中的融資需求與銀行理財資金進行對接。”
該人士同時透露,按照監管層的要求,試點的銀行理財資產管理產品應該與信貸業務分離,產品與項目逐一對應,且進行單獨核算,不再是目前常見的資金池運作模式。但由于這類融資需求的規模相對較小,大多為2—3億元的水平,與銀行平時發行的大眾理財產品動輒10億元的資金規模相距甚遠,因而試點的資產管理計劃很可能在分行層面進行。
“也就是說具體的產品由分行根據自身的融資項目進行上報,總行批復后仍在分行層面進行銷售,而不是原來的全國范圍內發行。”此外,除了可能的地域性銷售外,這類試點產品或也將針對高端客戶進行發售。“因為規模的限制,這類產品的發售對象也比較適合高凈值客戶,因此私人銀行的客戶也可能較早‘嘗鮮’。”
投資“沒那么簡單”
針對有媒體稱“銀行理財資金有望投資二級市場”的說法,業內人士表示:“不是那么簡單的事。”
一位權威人士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此前銀監會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規定,禁止銀行理財資金投資二級市場股票或相關的證券投資基金。若銀行理財資管計劃開戶直投二級市場,相關法律法規需要修改完善,這需要很長一段距離要走。
而對于銀行理財資金入市,銀行業內人士的觀點普遍也是“謹慎,再謹慎。”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其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多以穩健型為主,因而銀行對于理財資金入市均持審慎態度。一家股份制銀行資管部負責人表示,銀行試點的操作都將在“柵欄”內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試點的最終目的,也是要規范發展理財產品融資。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對理財業務的定性,是“銀行理財業務本質上,是受投資人委托而開展的債權類直接融資業務”。
尚福林強調,要按照資金供需雙方直接對接原則推動理財業務創新。他透露:“可建立專營機制,按照相應標準對資金募集、投放、風險等進行嚴格管理,主要賺取管理費,嚴禁利潤分成,嚴禁風險兜底,嚴禁‘脫實向虛’。”一位銀行的財富管理部人士分析說,可能這就是理財產品資產管理業務未來發展模式的規則。
首單場外期權業務悄然現身
場外期權業務在券商柜臺市場悄然啟動。
近期,國信證券以滬深300指數為標的的首單場外期權業務落單,充當一款結構化理財產品提供量化投資工具。
分析人士稱,期權因可以組合變化出各種收益結構,已經成為國際重要的投資工具之一,場外期權規模在成熟市場更是占到期權市場的半壁江山以上,該業務的啟動將對券商的盈利模式產生重要的影響。
首單場外期權業務落單
據悉,國信證券近期與招商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簽署了《中國證券市場金融衍生品交易主協議(版)》及其補充協議,隨后雙方又簽訂了交易確認書,這標志著國信證券柜臺市場首單場外期權業務正式開展。
國信證券為此單業務進行了長達一年的準備。據悉,此次發行的產品為一款結構化理財產品,定位為市場聯動產品,期限為半年,收益為3%或6.75%。產品將大部分資金投資于固定收益品種,以獲得3%的保本收益,再用一部分資金向國信證券購買滬深300看漲期權,如果交易到期日滬深300指數上漲,則可以通過行權獲得額外3.75%的收益,使總收益達到6.75%,如果到期日滬深300指數下跌,則投資者還能獲得3%的保本收益。
這款結構化理財產品是國信證券推出的“金倍贏”滬深300指數場外期權系列之一。系列產品具有不同的投資期限和杠桿倍數,以滿足投資者的多樣需求。目前僅對金融機構開放,暫時將自然人投資者排除在外。
投資需求廣泛
場外期權也叫做柜臺期權,是指在非集中性交易場所進行的非標準化的金融期權合約的交易,場內期權與場外期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期權合約是否標準化,它的特點是量身定做,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在期限、流動性、投資風格、市場觀點等多方面的需求。
場外期權除了能用來構建結構化產品外,還可以作為單獨的交易品種。
在場外期權悄然落單之時,場內期權也在火熱籌備當中。據悉,上交所目前已初步確定個股期權業務方案、風險控制體系、結算方案,年內啟動全真模擬交易。
期權有著廣泛的投資需求,是國際金融市場上最風靡的投資工具之一。據申萬統計,2012年期權全球總成交量為99億張,自1995年以來的年均增長率接近20%。
上海證券分析師袁冠群認為,近兩年來,我國已經相繼推出了業務和股指期貨業務,這些創新業務和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慢慢改變了我國股市單邊市的特點,投資者可以試圖利用這些新產品做套利和對沖。如果未來市場中有了期權的存在,那將使得投資者具有更多更廣的選擇去控制現貨市場的風險。
業內人士看好場外期權業務的發展。國信證券相關人士認為,從成熟市場經驗來看,場外期權將成為銀行、基金、券商等金融機構創設產品的重要工具,由于固定收益和期權構建的結構化產品在海外頗受投資者的青睞,固定收益投資確保了到期獲得保本收益,期權部分則允許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漲或下跌的情況,獲取額外收益。
全球首個運力交割航運衍生品今上市
上海航運金融創新和國際化步伐正悄然提速。
記者獲悉,全球首個“運力交割”航運金融衍生品——南北線煤炭運力衍生品合同(合同代碼NS)今日起在上海航運運價交易有限公司(SSEFC)上市交易。
作為全球航運衍生品領域首個以實際運力交割的衍生品合同,該合同將更貼近實體經濟的實際需求。滿足交割條件的買(貨)賣(船)雙方將在合同到期后按相應的交割手續進行交割,雙方按約定分別交付貨物和船舶,完成實際運輸合同。
這意味著,船公司如果有閑置運力,除了試圖通過傳統方式找到貨主,如今還可以通過SSEFC衍生品平臺尋找客戶。
在衍生品市場現貨月拋出運力,即可實現運力的實際交易,有助于船公司解決運力過剩的問題。同理,貨主如果有運輸需求,除了試圖通過傳統方式以外,如今也可以通過衍生品平臺實現從最近1個月內到最遠12個月內的實際運力交易。
根據合同細則,該合同標的為中國沿海煤炭運力,報價幣種為人民幣,報價單位為100噸,合同價值為“1手=100 噸”,最小變動價位為2 元/百噸,合同系列為1 至12 月份,結算價為合同當日全部成交的成交價格按照成交量計算的加權平均價。
新合同以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中國沿海煤炭運價指數(CBCFI)設計升貼水,比例調整為10%。當前航運市場依舊低迷,各航運企業資金周轉均出現一定程度的緊張。業內人士認為,10%的保證金比例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緩解了市場參與者的資金壓力,同時也促進了交易活躍程度。
上海航運運價交易有限公司副總裁吳笛透露,公司正在籌劃升級出口集裝箱運價衍生品,并計劃明年推出基于國際干散貨的衍生品;隨著自貿區細則的進一步明確,公司還期待發展境外會員,讓海外公司也能參與國內的運價衍生品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