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信息咨詢公司英敏特的報告顯示,國內零售及非零售渠道的牛奶需求量從2012年到2017年將增加8.2%,同期國內供應量的增幅僅為1.2%。
2015年中國市場的牛奶需求量將超過供應量,研究和信息咨詢公司英敏特(MINTEL)昨天發布的報告得出了這一結論。該報告顯示,國內零售及非零售渠道的牛奶需求量從2012年到2017年將增加8.2%,同期國內供應量的增幅僅為1.2%,轉化為以金額計算,供需之間的市場差額可達660億元人民幣。

過去20年間,中國乳制品的銷售量一直呈穩步上升的趨勢,國內生產量無法跟上奶制品比如牛奶、奶粉、冰淇淋和奶酪等的需求量。以牛奶為例,中國人均牛奶消費量已經從2007年的16升至2012年的24升,年復合增長率達到9.1%,5年內增加了50%。
不僅如此,據英敏特的預測,目前只有36%的城市受訪者每天至少喝一次牛奶,54%的人每周喝1-6次。英敏特研究副經理徐如一認為,中國牛奶的消費普及率和消費頻率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雖然需求量在穩步上升,但中國目前沒有足夠的農場來滿足越來越大的“胃口”。根據英敏特的預測,2015年中國牛奶的需求量就將超過供應量,到2017年供需之間的差距將更大。而供應增長較慢的原因之一,在于本地奶源分散化供應的局面以及養殖技術條件的限制。
據透露,在中國200多萬戶奶牛飼養機構中,85%為個體奶農。平均每廠的奶牛數量,歐洲為50頭,美國為100頭,澳洲為220頭,在中國僅為區區5頭。
英敏特高級研究經理黃炘表示:“未來乳制品行業的垂直整合,比如大型乳企并購散戶奶農,將是一大趨勢。”
此外,國內冷鏈系統的相對滯后也是提高乳制品供應量必須應對的挑戰。牛奶制品從工廠到卡車到配送中心期間需保持在一個恒定的溫度以避免變質,但中國近年來的冷鏈系統出現了很多問題,要進一步改善冷鏈系統則勢必增加奶制品的成本。
“市場需求量的增加,以及企業改善冷鏈系統的成本增加,將會導致奶制品價格的上升。”黃炘認為,價格的上漲趨勢是顯見的,不過隨著個人收入的增長,消費者對于價格的敏感程度不會太高。
英敏特就消費者購買奶制品時的考慮因素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四分之一(25%)的消費者認為新鮮度是頭號因素;天然成分和知名品牌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此外,消費者中也出現了愿意購買更昂貴牛奶產品(包括冷制鮮奶和進口牛奶)的傾向。據調查,每月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間的受訪者中,約有28%的人喜歡購買價格更高的進口奶制品,收入每月超過10000元的消費者中,這一比例提高到了40%。
這意味著,在國內奶制品供需缺口較大的情況下,國外企業有了更多的增加在華銷量的機會。據了解,進口液態奶的數量在過去4年中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88%,但在國內整個液態奶市場中,也僅占1%的容量。
未來,通過擴大對低線城市的滲透率,尤其是擴大常溫奶(如高溫滅菌奶和奶粉)的銷售,國外企業會有更大的市場空間。同時,在黃炘看來,類似娃哈哈等國內生產商積極擴大國際合作、開拓海外高品質奶源的供應,也是國內乳企可借鑒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