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產業透視 » 新疆煤產業“寒冬”遇逆溫層

新疆煤產業“寒冬”遇逆溫層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1-20 13:12  瀏覽次數:28
  作為一家國有煤礦的財務負責人,沒有什么比走高的銷售數據,更可以讓他的心情得以放松了。80萬噸,這是去年劉建所在的昌吉州某煤礦一年的銷售業績。而截至今年11月初,該礦煤產量就已超過了80萬噸。

11月8日,烏魯木齊迎來了第一場冬雪。望望窗外洋洋灑灑的雪花,再看看手中的報表,劉建(應被采訪人要求化名)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了。
 
  作為一家國有煤礦的財務負責人,沒有什么比走高的銷售數據,更可以讓他的心情得以放松了。80萬噸,這是去年劉建所在的昌吉州某煤礦一年的銷售業績。而截至今年11月初,該礦煤產量就已超過了80萬噸。
 
  當下,正值全國煤炭行業“寒冬”之時,隨著世界經濟形勢持續走低,一些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乏力,直接影響到國內市場需求。我國浙江、山東等多省出口型企業大面積限產、減產,從而導致煤炭的需求量急劇下滑。
 
  曾經“出土就是金”的煤炭,十年之后風光不再。新疆煤炭產量整體“逆溫”上揚,對于新疆煤業發展而言,命運拐點真的出現了嗎?
 
  疆煤產銷遇“逆溫層”
 
  從2001年的2804萬噸,到2010年首次突破億噸,到2012年突破1.4億噸,再到今年有望突破1.6億噸,十幾年間,新疆煤炭產量呈現出大幅增長態勢。
 
  2013年,在國內經濟增長下行和物價上漲并存的情況下,僅前五個月,全疆原煤產量5193.56萬噸(含兵團),同比增加303.49萬噸,增長6.2%,煤炭工業形勢明顯好于全國。
 
  但在劉建看來,這并不足以證明煤炭行業已經從“寒冬”走到了一個新的命運拐點。煤炭價格上不去,這仍舊是不少疆煤企業頗感“鬧心”的事情。
 
  劉建所在的煤礦,是個年產100萬噸的國有煤礦,主要出產焦炭。近年來煤炭的銷售價格極不樂觀。2008年下半年,焦炭還能賣到700~800元/噸,此后逐年下滑,今年略有回升,能賣到300~400元/噸。
 
  在全國煤炭行業一路低迷的背景下,即便是這一點點的改變,對于新疆煤炭企業來說,都如同在“寒冬”遇到了“逆溫層”——溫度未降反而“回暖”。
 
  新疆煤炭工業管理局規劃發展處一位負責人給出了解釋。新疆作為國家第14個大型煤炭基地,將成為全國原煤供應的重點產區之一。同東北、中原、華東等已經形成長期開發規模的地區相比,具有一定的潛能優勢。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之后,在未來5至10年的時間里,新疆基建投資增長的空間將被拉大。伴隨基建投資的高速增長,能源需求也快速飆升,新疆煤炭產量因此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并與內地各省煤炭產量的遞減形成鮮明對比。
 
  至于價格上不去,該負責人認為,目前就全球整體經濟走勢而言,煤炭行業上下游產業均受到影響。再加上鐵路運距較長,運輸能力有限等因素,致使疆煤外送受到制約。疆煤輸送出去也面臨全國煤炭產能過剩的問題,現在新疆煤炭主要以自銷為主。
 
  新疆發改委曾對新疆主要行業煤炭需求情況進行梳理,也驗證了這一說法。2013年新疆新增煤炭需求總量在3500萬噸,需求以新疆境內電力、化工、建材、有色、冶金等行業的需求為主,外銷為輔,疆內新增煤炭需求量3000萬噸左右,疆外銷售量500萬噸。
 
  “逆溫效應”不長久
 
  這樣的“逆溫效應”究竟能持續多久?新疆會不會重蹈內地煤炭產業“激進式”發展的老路?
 
  據新疆發改委的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全區生產原煤1.03億噸,同比增速分別為20%,高于全國增速21.4%。截至2012年底,全國煤炭百強企業、煤炭產量50強企業中,已分別有30家和20家進駐新疆發展。已投入生產的企業17家,產量7557萬噸,占總產量的54%。
 
  近年來,產能過剩、價格持續走低的現實,使越來越多煤炭企業陷入了虧損泥潭之中。加之淘汰高耗能產業作為一項能源結構調整政策,“袋口”被收緊,一些企業普遍開工不足,間接制約了煤炭的需求。華東地區第一產煤大省的山東,煤炭企業已有35%陷入虧損,地方煤礦中超過三分之一出現虧損。
 
  另一方面,由于國內經濟增速回落,許多高耗能企業將不得不實行減產。以煤電為例,企業因對電力的需求明顯下降,致使煤炭需求增速也呈現放緩態勢。這一幕會在新疆重演嗎?
 
  早在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之前,證券分析師們就對新疆地區的上市公司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是涉及煤炭、交通、發電領域方面的上市企業,成為研究機構極力推薦的“黑馬”。不僅如此,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的召開,也明確要在新疆試點資源稅的改革,把原油、天然氣的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更為新疆煤炭業發展帶來了更多希望。資本市場的刺激,成為各地進軍新疆能源產業的“強心劑”。
 
  同時,我國煤炭資源呈現北多南少,西多東少的特點,煤炭資源分布與消費區分布極不協調。與國外主要采煤國家相比,我國煤炭資源開采條件屬中等偏下水平,可供露天礦開采的資源極少,而新疆和晉陜蒙寧等省區,則在開采條件上具有先天優勢。華東、中南、京津冀地區煤炭儲量有限,已不能滿足本地區需求;東北地區作為傳統煤炭生產基地,隨著老舊煤礦的報廢,短期煤炭資源供給潛力不足,新的煤炭資源接續能力出現問題,將面臨資源枯竭和工業轉型的挑戰。
 
  對于新疆來說,露天煤礦資源豐富,又是新晉國家煤炭基地,發展潛力“后勁十足”。備受關注的運輸問題,也隨著蘭新鐵路二線的即將開通,原有的蘭新一線將成為貨運專線,有望得到緩解。另外,鐵道部將投3100多億,到2020年,打造新疆“四縱四橫”鐵路骨架,實現新疆90%的縣通火車的布局,更加大了對華能、葛洲壩、中煤能源、大唐發電等一批重量級企業的吸引力。
 
  利好消息不斷,疆煤儼然成了眾人眼中的“香餑餑”。但“逆溫效應”畢竟不會長久,只有充分挖掘資源潛能,或許才是確保疆煤行業健康發展的最好出路。
 
  產業升級自我升溫
 
  可要想充分挖掘煤炭資源潛能,并非易事。
 
  隨著煤電東送和煤化工、煤制氣等項目的實施,新疆煤炭企業首先面臨的一道“坎”兒,就是產能升級后的重新洗牌。
 
  來自新疆煤炭工業管理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區關閉礦井6處,通過兼并重組淘汰礦井2處,淘汰落后產能58萬噸/年。
 
  這也與國際上資源型企業發展的軌跡相吻合。由于資源型企業的特殊性,一般都是高度集中的大企業,比如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亞的力拓和必和必拓等。因此在國內煤炭所有制暫時不會發生大的變化的情況下,通過對現有煤礦進行進一步的整合,并同用煤企業達成參股或者長期協議的方式來避免產能過剩,無疑是打通產業升級的一條有效路徑。
 
  現實中,內地一些煤炭資源大省的發展,也在逐步通過提高產業集中度,對現有煤礦進行兼并重組,實現本地煤炭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新疆“十一五”規劃中,確定建設準東、伊犁、吐哈、庫拜四大煤炭產業基地。這些產業基地的建設,將使新疆埋藏千年的煤炭資源轉變為真金白銀的財富。
 
  根據新疆經信委的規劃,至2015年,新疆煤炭年產量將達到4億噸,煤制天然氣135億立方米/年,市場裝機容量將達2825萬千瓦;至2020年,煤炭年產量達到10億噸,煤制天然氣515億立方米/年,市場裝機容量將達4500萬千瓦。
 
  但現實中,各大企業的產能規劃已大大超出政府規劃。
 
  對此,業內人士也有憂慮:如果不嚴把關,無論是對環境影響還是對企業發展來說,都不是好事。而這,也是目前,新疆煤炭產業發展改變“命運”,所必須要跨過的另一道“坎兒”。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