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確定了“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此前人社部曾表示,延遲申領養老金是大勢所趨。與此同時,雙軌制養老金政策公平性卻受到廣泛質疑。質疑者認為廢除雙軌制才是真正的大勢所趨,應當優先于延遲退休。
延遲退休關系到所有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影響巨大。延遲退休不僅將會加大企業和員工的負擔,還將減少國人退休后的休閑時間,安享晚年的難度變大。
養老金缺口問題難以僅僅依靠延遲退休年齡來解決,延長退休年齡將增加企業和個人負擔,同時對年輕人的就業造成較大沖擊…
延遲退休成定局 養老繼續雙軌制
?

城市老年人主要依賴退休金。
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全文明確提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及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五大有關社保的重大問題。
雖然還只是“研究制定政策”,但延遲退休作為改革目標已經是毫無疑問了,漸進式只是操作性的考慮,減緩政策變化所帶來的影響。
當前,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養老金和企業人員退休養老金采用不同制度,其中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仍然沿用公共財政大包大攬的制度,而且養老保險替代率大大高于同期的企業職工。由于兩者待遇的巨大差別,被稱為養老“雙軌制”。
在現行養老保險制度下,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保險費用由國家財政承擔,養老金平均替代率高達80%以上;而企業職工不但需要繳納養老金,且養老金平均替代率不足50%,這種不同的制度安排不僅有損公平與效率,也無法適應全球化、市場化背景下人口流動、身份變換的現實需要。
養老雙軌制使得體制內人員能夠依靠體制長期盤剝體制外人員,企業職工、城市居民、農民工、農村居民不僅需要繳費為自己的養老買單,也需要負擔體制內人員的相當一部分養老金。因此,企業和員工的社保繳費率過高,增加了企業和個人的負擔,生產生活均受到較大影響。
目前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的費率高達28%,其中,企業繳納20%,職工繳納8%。由于五項社會保險往往捆綁參保,其法定繳費之和相當于工資水平的40%,位居亞洲國家首位,但高繳費帶來的卻是低保障,投保的收益嚴重不對稱。如果實行延遲退休,那么高繳費和低保障的不對稱情況將變得更為嚴重,這必將增加企業和個人的負擔,最終將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延遲退休將沖擊年輕人就業
盡管發達國家與我國社會養老負擔曲線各不相同,但在未30年間無一例外都呈上升趨勢。這給各國增加了巨大的財政壓力,金融危機后美國、歐盟相繼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日本盡管由于持債主體為本國民眾,短時無債務危機之憂,但其高額的債務始終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懸在頭頂,有可能隨時爆發。
我國在2008年“四萬億”逆周期調控后,地方債務風險也存在隱憂。由此可見,未來十年內,各國政府在債務約束下,難以彌補巨大的養老金的缺口。發達國家已通過延遲退休年齡緩解養老壓力。目前,我國囿于各種因素尚未延長工作年限,但改革迫在眉睫。
1950年-1973年是中國人口出生的高峰期,這個時間段出生的人將在今后20年內相繼步入老齡期,如果實行延遲退休必將出現本該退休的老年人擠占年輕人的工作崗位,加劇年輕人的就業壓力,推高失業率。
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自然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目前中國宏觀就業形勢面臨經濟放緩、就業總量持續增加和結構性矛盾突出三重壓力。
統計顯示,目前每年離退休人員在600萬至700萬人,隨著50后、60后生育高峰期的人口相繼進入退休年齡,每年的離退休人數還將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延遲退休年齡必然使得每年將有超過700萬的年輕就業人員面臨就業困難。
由于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計劃生育,目前在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中40歲以上人口的比重要遠大于40歲以下的中青年。此前大多數專家和機構估算中國的人口紅利拐點將會在2015年出現,沒想到人口紅利拐點2012年就已經出現,這比預期提前了3年。這意味著新生力量增長不足。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此前也曾表示,每年離退休人員在600萬至700萬人。“斷崖”式的大幅度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必然使得600萬至700萬適齡就業人員面臨失業。根據人社部2011和2012年的數據,中國新增就業人口分別為1221萬人和1266萬人。“斷崖”式的延遲退休每年將吃掉至少五成的新增就業崗位。
事實上,不僅中國面臨延遲退休所帶來的就業沖擊,全球都在為退休制度與年輕人就業之間的矛盾所困擾。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測算,目前全世界25歲以下年輕人失業人數在7500萬左右,發達國家占比約12%。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洲25歲以下年輕人的失業率一直維持在20%以上的水平。
以法國為例,在前總統薩科齊上任以來,政府就一直努力推動“退休制度改革”法案,法案中將退休年齡延長至62周歲,與另一項“養老金改革”法案一起,成為了法國爆發大規模罷工的導火索,也為薩科齊的大選失敗埋下了伏筆。此外,日本也同樣存在老年人對年輕人工作機會的擠占,導致經濟活力持續下降。
毫無疑問,延遲退休年齡已成定局,但究于其對不同群體所造成的不同影響,此改革暫不會全面推開。不過即使推進漸進式延遲退休,養老制度并軌改革也不應該被忽視和擱置。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錫榮曾說,中國公務員已達1000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00萬人。另據統計,中國事業單位有3000多萬正式職工。按目前的政策,大約有4000萬人在職期間,不用交納養老保險金,而退休后拿到的養老金卻由財政劃撥(納稅人出錢),而且是交過養老保險金的企業退休職工的數倍。
假如取消目前不公平的養老雙軌制,將之變成一種全民平等參與的養老制度,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也按個人8%、單位20%的比例繳費,那么保守估計,約4000萬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按每人每年2.5萬元人民幣保守計算,每年將繳費2800多億元。
根據有關專家的測算結果,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由此可見,靠延遲退休來解決巨額空賬難題屬于杯水車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而且還犧牲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是一個“以毒攻毒”的辦法。而廢除雙軌制實現養老并軌所節省的資金相當于退休年齡延遲14年。
目前,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3.5歲,法定退休年齡男性為60歲,女性為50歲,所以如果實現單一制度養老,根據上面的估算,國人基本上不用延遲退休就能解決目前的養老難題。
如果養老金并軌、國企提高紅利上繳公共財政以填補空賬之后仍然存在虧空,那時再討論彈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的政策,民眾對此政策的接受度相比目前會大為增加,反對者質疑者也會大為減少,政策推行難度將會大大降低。
延遲退休關系到所有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影響巨大。延遲退休不僅將會加大企業和員工的負擔,還將減少國人退休后的休閑時間,安享晚年的難度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