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或因“歧視性定價”被處罰
工信部頒發“4G牌照”的消息令業界為之歡呼雀躍,一時激起波瀾。不過,在鼓舞之余,人們亦不會忘記,在關乎4G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上,中國企業仍然受制于人,甚至將繼續充當他人的“打工仔”。
事實上,芯片領域就是其中之一。例如,目前高通便是全球唯一一家能提供完整2G/3G/4G手機芯片解決方案的企業,擁有眾多核心專利。而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市場已占到高通全球總營收的近50%,且利潤中一大部分來自于專利授權。
不過,就在“4G牌照”發放前夕的11月25日,高通突發聲明稱,發改委已啟動對其公司的反壟斷調查。彼時,有消息透露,高通在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公司同時被發改委進駐調查,并帶走了一些市場、財務資料。
值得關切的是,業界推測,高通涉嫌的壟斷行為,或許與“同一產品或同一專利的銷售、授權,對不同公司采取不同價格”有關,即高通可能存在歧視性定價。但直至發稿前,發改委、高通各方均未就反壟斷調查具體內容予以公布。
實際上,高通如今可謂全球芯片市場的“霸主”,贏取這一地位,主要得益于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而高通在3G、4G領域擁有1400多項核心專利。業界認為,未來的4G時代,高通專利方面的優勢或將更為突出。
Strategy Analytics(全球著名的信息技術、通信行業和消費科技市場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如果按照出貨量計算,在2013年第二季度的全球蜂窩基帶芯片市場上,高通市場份額占到了63%,而聯發科和英特爾僅為13%和7%。
更為關鍵的是,目前,中國市場已經成為高通通過專利“賺錢”的主要陣地,其最新財報數據顯示,在2013年前三季度,高通全球總營收達到249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營收約為123億美元,占比約49%。
此外,高通財務數據還顯示,專利授權在2011財年營收占比為36.5%,向公司貢獻了69.5%的稅前利潤。在業界看來,隨著智能手機基帶芯片未來向全模全制式(支持2G、3G、4G網絡)發展,高通的專利優勢將得以延續。
雖然依靠技術取得一定市場壟斷地位是應該受到保護的,畢竟,這是“創新”的源泉,但倘若高通存在歧視性定價,其則為“反壟斷法”所不能容忍。
對此,曾有媒體報道稱,中國手機業界對高通按整機價格收取專利費早已有不滿情緒。據了解,高通收取芯片專利費為每臺手機售價的2%-6%不等,比如對中興、華為約為2%,對海信、聯想為3%,對其他品牌為5%-6%。
除此以外,早在2009年7月,高通便曾在韓國被反壟斷監管機構KFTC(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罰款2600億韓元(約合2.08億美元),彼時理由為:高通對購買其競爭對手芯片的手機廠商征收較高的專利稅,而對購買高通產品的客戶提供折扣。
“人們推測,高通在中國市場也采取了同樣的手段,才會遭到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某業界人士向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