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三季度全國移動支付業務達到4.98億筆,金額達到2.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0.97%和490.2%。
這是移動支付業務飛速發展的一年。
信息技術的進步正推動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可以預見的是,移動金融將成為銀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
據理記者了解,各家銀行除了加強傳統的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服務,更將目光聚集到了手機支付和微信銀行領域。
對銀行來說,這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
移動支付業務5倍增長
手機支付對于消費者來說,并不陌生。客戶早已通過短信、POS機和3G無線網絡等方式用手機代替銀行卡實現移動支付功能。直到2012年年末,央行移動支付系列標準的制定,使得近場支付成為手機銀行支付新趨勢。
近場支付的代表產品包括NFC手機支付產品,于半年前由浦發銀行首推,該產品能夠讓客戶直接通過手機空中完成包括卡片、賬戶充值、支付、換卡在內的諸多金融服務交易,而無需任何銀行網點或自助設備。
隨后,銀聯和移動聯合開發的移動支付平臺上線,其他銀行紛紛完成與該系統對接,也陸續推出NFC手機支付業務。目前,國內已有多家銀行進軍該項業務,包括中行、建行、光大、中信、廣發等銀行。
不僅如此,移動支付涉及到多個運營主體,包含芯片、手機終端、電信運營商、金融機構等領域。經過數月的發展,手機支付的相關配套環境已逐步改善。據悉,銀聯POS機的非接改造接近尾聲;國內外品牌手機廠商均有推出NFC手機,多達50-60款。
目前,推出NFC手機支付的銀行都是全國性銀行,與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實現合作。而部分城商行也想推出NFC手機支付服務,卻遇到了阻礙。
“從去年年底我們就開始討論研究NFC手機支付業務。后來選擇采用外包服務模式,與銀聯數據建立合作關系,購買它的卡。但是暫時還沒能和移動、聯通等運營商總公司達成合作協議。運營商各地分公司所提供的服務只限于當地,不能實現全國通行。目前我們正在尋找運行順暢的運營商。”一家東北地區城商行電子銀行部負責人對理財周報記者解釋說。
“手機支付使得用戶消費支付更加便捷,今后移動端將會替代傳統支付結算,實體卡會越來越虛擬。但目前,外部受理環境、用戶習慣培養仍是它的制約因素。”艾瑞咨詢分析師王維東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微信”銀行爭奪戰
作為目前最火熱的移動互聯網工具之一,微信用戶數量已經超過6億。微信銀行由此成為2013年銀行業熱門的話題。
今年7月,招商銀行宣布升級微信平臺,推出全新概念的首家“微信銀行”。其后,工行、浦發、光大、平安、興業等銀行也陸續推出微信銀行服務,上演搶灘大戲。
記者了解到,浦發銀行目前已經推出微理財和微取款功能,客戶可以實時查詢各類理財產品信息,簡化取款過程和相應的手續。據浦發銀行透露,其微支付、微匯款、微融資等功能也將陸續推出。
光大銀行也不甘落后,其微信銀行可以提供全面的日常繳費功能,涵蓋8大類、約300項繳費業務;中行則在微信中提供了金融工具小助手。
目前,銀行推出的微信銀行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以浦發銀行為代表的交互方式模式。浦發和深度合作,通過文字、視頻、圖片、語音等交互方式通過微信來實現金融服務。第二種,以招行、興業、平安等多家銀行為代表的頁面跳轉模式。這種模式被業內人士稱為“微信版”手機銀行,微信僅是手機銀行的入口。第三種,則是以中行等大行,江蘇銀行等城商行為代表的智能機器人模式。微信銀行僅提供信息推送服務。
看到大行們扎堆微信銀行,一些中小銀行也開始著手籌備微信銀行。
“小銀行沒有太多的試錯成本,在金融創新上會比較弱。對社會上熱點的服務我們會跟進,避免被大行拉開差距。”鄭州銀行行長助理張文建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報記者從微信銀行業務相關知情人士處了解到,中小銀行通常會把項目外包給第三方。銀行通過對國內已有的微信銀行進行調研后,將需求提供給第三方。初期,微信銀行的版本和同業相似;后期,則將根據自己銀行的特色,加入相應服務。
“現在還處于摸索階段,部門間的協調、分管、流程都還沒有厘清。暫時先參考同業,做起來再說。”一家城商行內部人士解釋說。
相對于國有銀行,外資行對于微信銀行業務則表現冷淡,目前沒有一家正式推出微信銀行業務。
一家外資銀行內部人士向理財周報記者坦言,“微信用戶雖然超5億,但是近70%年齡層次在30歲以下人群,這與外資行高凈值人群的目標定位有一定差距。”
此外,他表示,“盡管目前微信用戶很多,但至于他們是否會真正使用微信這個社交平臺來操作還要進一步研究。我們會關注這塊領域,但是否需要用這個渠道還要根據市場定位、戰略發展以及安全保障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