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公司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正繼續得到強化。國務院辦公廳昨日發布的《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稱,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鼓勵種子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股份制研發機構,鼓勵有實力的種子企業并購轉制為企業的科研機構。
意見明確指出,確定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2015年底前實現與其所辦的種子企業脫鉤,其他科研院所逐步實行企業化改革。新布局的國家和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種業產業化技術創新平臺,要優先向符合條件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傾斜。調動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發揮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的引導作用,廣泛吸引社會、金融資本投入,支持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鼓勵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合作。
意見明確指出,確定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2015年底前實現與其所辦的種子企業脫鉤,其他科研院所逐步實行企業化改革。新布局的國家和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種業產業化技術創新平臺,要優先向符合條件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傾斜。調動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發揮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的引導作用,廣泛吸引社會、金融資本投入,支持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鼓勵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合作。
一位券商農業行業分析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相對于2011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此次發布的意見更為實在,實際操作層面的“干貨”不少,其中“鼓勵有實力的種子企業并購轉制為企業的科研機構”值得注意,預計未來這方面的并購會多起來。
此前,財政部曾聯合農發行、中化集團出資15億元成立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支持企業兼并重組。中種集團、中農發集團等企業也投資數億元,收購整合10多家區域性公司。
統計數據顯示,在201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以來的兩年時間中,種業的兼并重組步伐加快,市場集中度逐步提升。截至目前,全國持證種子企業5707家,比兩年前減少三分之一。
而在種子企業數量減少的同時,種子企業的結構也在優化。在上述5707家種子企業中,注冊資本3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548家,占46.5%,比兩年前提高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