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內人士看來,2014年,國內乳業將迎來恢復年,而國內對奶制品及奶粉的需求在逐年增加,未來市場競爭加劇
“奶荒”的集中爆發是真的奶源緊張,還是另有原因?誰是漲價背后最大受益者?乳業專家雷勇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的“奶荒”存在過分的炒作,牛奶漲價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奶農、不是國內的生產企業,而是進口奶粉經銷商。
“奶荒”被過分炒作
廣州瓶裝奶一夜間步入4元時代,袋裝奶從1.8元/袋漲為2.6元/袋。進入12月份,三元股份、光明乳業開始對其產品實施新的價格,漲幅都在8%左右。
而事實上,今年以來,乳企的提價一直在繼續。今年9月份,伊利、蒙牛部分產品提價。12月份光明乳業、三元率先提價,而蒙牛等企業也表示適時提價。
記者走訪部分超市發現,多家乳企的產品已經調整價格。“從12月份開始,很多產品都調價了,伊利袋裝奶,原來賣2.6元/袋,現在賣3元/袋,春節前也許還會漲。”山東濰坊一超市售貨員如此表示。
同樣,在大潤發超市,液態奶的價格在12月份也有不同程度的上調。其中,伊利塑料包裝的鮮牛奶價格為2.6元/袋;地方品牌佳寶奶也有所提價,而其它的鮮牛奶價格也有不同上漲。
“佳寶的活動多,薄利多銷。其它品牌活動少,但是貨源充足。”一位銷售人員對記者如此表示。
而對于漲價一事,在乳企看來主要是因為成本漲幅太大,為了緩解成本壓力不得不提價。“受今夏全國高溫氣候的影響,全國各地區奶源異常緊張,優質奶源缺口較往年更大;且價格呈現不斷上漲趨勢,基礎奶源價格上漲超過10%。同時,行業綜合成本自去年起始終在不斷上升,物流、人工等加工制造業的成本均有明顯上浮。”光明乳業對于提價如此表示。
同樣,三元股份也表示,原奶的價格在今年上漲了50%,公司成本壓力巨大。
成本上漲帶給生產企業壓力,于是企業調整價格來減壓。但是,對于埋單的消費者來說,要想喝一包奶,要比平時多掏出0.5元-1元。
對于“奶荒”一事,乳業專家宋亮對記者表示,乳企面臨成本增加,提價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明年在進口奶粉價格下降、政府對乳業的投資力度加大等因素下,原奶價格的漲幅不會超過今年,逐漸平穩。
但是,在乳業專家王丁棉看來,“奶荒”被過于炒作。“市場上的‘奶荒’實際上是由乳企搶奶源造成的。在限制進口新西蘭奶粉后,國內乳企轉向其它國家進口奶粉,還有一些企業把原奶加工成奶粉,而這些奶粉又被做成還原乳銷售到原奶缺乏的地區。因此,市場上10%的原奶缺口被本土奶源和進口奶粉做的還原乳補充上了。”
同樣,雷勇軍也表示,“奶荒”是由于過分炒作。國內的“奶荒”背后與進口奶粉企業有一定的關系。
奶漲價進口奶粉商最受益
對于乳產品價格的不斷上漲,業內給出了多個理由:今年東北地區的水災導致養殖戶成本增加,而牛肉價格的大幅上漲讓奶農屠殺奶牛獲短期利益,停止進口新西蘭奶粉等等。
而在雷勇軍看來,消費者的購買力是在不斷地增長,但是增長的幅度沒有那么大,今年集中爆發奶荒背后是有多方原因的。國內的乳業從2008年事件后,經過幾年的恢復,明年將迎來乳品價格的恢復年。
這次的奶荒從原材料、養殖戶、生產企業、奶粉企業構成一個圓形。
“國內養殖業戶大量的飼料來自進口,而向出口中國的飼料商們看到中國市場的需求量,便提高了價格,造成養殖戶的成本增加。生產企業在成本上漲的同時,會提高價格。而奶產品價格的上漲也帶動奶粉價格上漲。”雷勇軍表示,“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奶消費國,每年的需求不斷增加,國外企業都盯著中國市場。”
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進口奶粉的數量超過100萬噸,而這一數據在逐年增加。在專家看來,未來5年-10年,中國的的奶粉市場需求逐漸增加,國外企業早就看到中國市場,而國內消費者對奶粉的判斷不是很清晰,“只買貴的”的心態一直存在。奶粉價格一旦漲起,很難再下降來,在進口奶粉仍占據國內巨大部分市場份額之時,漲價背后的贏家是誰自然一目了然。
奶制品的漲價背后原因諸多,但是,對于消費者來說大多關心的則是價格是否還會漲。
在宋亮看來,今年乳企提價對當年的業績和明年一季度的業績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年奶制品的價格會在多方因素下保持一定平穩,不會像今年這樣出現大幅的上漲。不過,在雷勇軍看來,明年乳業價格可能會上漲,但是,漲幅多大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