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末“虛擬運營商”牌照的發放開啟了2014年通信業混合制經濟時代。在確定11家首批獲得虛擬運營商牌照的企業后,有消息人士透露第二批虛擬運營商牌照也將很快發放。與此同時,工信部日前發放的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批文細節顯示,獲得移動通信轉售資格的虛擬運營商都被劃定開展業務的區域及時間范圍,包括虛擬運營商并非可以任意在任何地方開展業務,也不可以隨意退出,其預收資金不能用于不動產等。
對于整個市場而言,虛擬運營商牌照的下發為民資進入電信市場打開破冰之門,將優化目前市場格局,同時將為基礎電信運營商開展流量經營、打造新型商業模式創造機會。對于虛擬運營商自身而言,在各自行業的優勢也將助力其有所收益。但也應該認清,虛擬運營商的進入帶來的影響是雙重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要想立足市場協同發展,虛擬運營商必須借助自身優勢,向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持續創新。
破冰之門打開,蠢蠢欲動
虛擬運營商來了。2013年12月26日,工信部發放首批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批文。按照批文,萬網志成、樂語通訊、天音通信、京東、北緯通信等11家企業可在今年開始向市場提供通信服務,包括發售SIM卡,售賣短信、語音、流量等套餐,發展增值服務等。時隔一周,市場再有消息傳來,第二批虛擬運營商牌照將很快發放,國美、蘇寧和愛施德等民營公司將榜上有名。工信部表示,中國移動也已確定合作伙伴,進入合同簽署階段。至此,移動服務不再是三足鼎立的局面,電信增值領域的創新大幕正式拉開。
虛擬運營是開年的“大紅包”。 從其進程來看,從期盼到落地,虛擬運營破冰之旅十年路漫漫,牌照發放得來不易。由此,各方資本爭相進入,試圖分羹。從其市場空間來看,到2015年全球虛擬運營商的移動用戶數將達到1.86億,占全球移動電話用戶數的2.6%,對應收入將達到95億美元。從其本身定義來看,虛擬運營是指獲得牌照的公司無需自建基礎硬件設施,可以向三大運營商購買移動通信服務,然后重新打包,再利用自己的品牌和體系銷售給用戶。虛擬運營與傳統運營商最大區別在于不用建設基礎基站等通訊設施,可以更加靈活地細化移動通訊市場為用戶提供定制級的移動通訊服務。業界分析人士認為,虛擬運營商的進入有利于推進市場主體資本多元化,提升我國移動通信市場的業務創新,帶動價格下降,最終惠及民生。
虛擬運營也是帶刺的“玫瑰”。日前曝光的首批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批文,為虛擬運營商劃定勢力范圍—— 根據批文內容,虛擬運營商被限定了經營區域和時間,工信部規定試點截止日期為2015年12月31日,此后則依市場情況決定是否繼續運行;工信部還規定,虛擬運營商預收資金不得用于不動產、股權、證券等投資及借貸,在試點的頭三年也不允許隨意退出,這些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為虛擬運營商戴上了“緊箍咒”。傳統運營商也有著或多或少的擔心:虛擬運營商的創新力不容小覷,入局市場將不斷拉低電信業資費水平,運營商的收入與盈利勢必受到影響。可以預見,虛擬運營商進入電信領域后,于各方來說都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市場競爭關系將變得更加復雜微妙。
市場空間趨向飽和,圍城之困
業內人士預計,2013年我國移動通信的收入為8700億,今后兩年,每年凈增的移動用戶超過一億,移動通信收入凈增超過800億。我國存在30家至50家虛擬運營商都不為多,發展空間預期良好。但在在政策規定之外,在良好預期之余,千億元電信運營蛋糕真的好賺嗎?虛擬運營商要想成功并不那么容易。
其一,市場飽和困境。數據顯示,2013年底,中國移動用戶數已經超過10億,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已經超過5億,各種移動互聯網資源和應用已被深入挖掘。參照歐美市場發展進程,中國虛擬運營商似乎錯過了最佳發展時機,因為中國的移動通信市場正趨近飽和。
其二,競爭困境。傳統的電信業務如語音、短信營收額都面臨不同程度下滑,一方面歸結于同質化競爭,另一方面則源于OTT對電信傳統業務的替代趨勢日益明顯。顯而易見,僅靠分銷或傳統價格戰等手段,虛擬運營商不可能勝券在握。正如專家所言,“如果虛擬運營商是鯰魚,那可以激活中國電信運營市場的沉寂泥潭,但現在的中國電信市場是泥潭卻不沉寂,混戰已經深入到市區街道住宅鄉村田間地頭,這些遠遠不是民營經濟這個溫室中培育出來的虛擬運營商能承受的。”
其三,自身能力困境。電信分析師付亮表示,移動轉售商不可能拿到優惠的資費,單純靠移動轉售業務掙差價,只能掙“辛苦錢”,或許還要賠錢,企業應該鎖定目標群,推出特色服務,掘第一桶金。在當前,如何獲得用戶是虛擬運營商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
市場改革開啟,創新整合求突圍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預計,2015年移動轉售用戶將接近5000萬戶,占移動通信市場的3%左右。無論是發展規模還是發展速度,與國外相比均較好。對于虛擬運營商來說,改革年來臨,要用整合求突圍;機遇年到來,要用創新做利劍。
從“虛”向“實”, 虛擬運營商收益前景可期。在融合發展的背景下,阿里巴巴、京東等憑借各自的優勢整合資源,已經開始發力。阿里巴巴集團表示,將以創新的方式契合集團旗下各項業務,圍繞電信基礎業務服務及目前正在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生態鏈條,積極開發多種形式的虛擬運營業務,發揮阿里集團積累多年的大數據、云計算和云OS移動操作系統優勢,為中國電信行業的開放和改革創造更多的可能。京東集團副董事長趙國慶則表示,預計在五六月份正式上線虛擬運營商相關業務,打造話音、短信、彩信、移動數據包等電信業務服務,5年內成為中國第四大運營商。在此方面,他山之石也值得探究——亞馬遜不拘泥于移動業務的成本得失,而是將重點放在了業務整合上面,從而達到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4G時代來臨,虛擬運營商的機會在于創新差異化。電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法律研究部主任李海英表示,虛擬運營商會有更多創新模式,包括移動互聯網、4G、互聯網支付等業務,都可以是企業力爭創新的重點領域。虛擬運營商可以將競爭焦點定位于新興的智能終端和移動寬帶市場,通過新的業務模式尋找新的細分市場;虛擬運營商們還可以運作更多的個性化數據流量套餐,或者跟自身業務進行深度融合或者綁定,從而讓消費者享受到更具性價比的數據服務。
毋庸置疑,資源整合和模式創新能力是虛擬運營商突圍的利器,而虛擬運營商要大有作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