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創新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然而,中小企業卻存在諸多發展瓶頸,如成本高企、準入門檻、審批難、融資難等。如何通過社會力量建設中小企業支持平臺,改善軟環境,為企業創造一個更好的改革驅動?在日前舉辦的2013鳳凰財經峰會上,與會的業內人士表示,如今中小企業發展困難,看上去是因為制造業比較難做,但這僅是淺層次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創新的問題,除了企業要抓住機遇提高自身競爭力外,還需政府部門不斷完善制度,為企業營造一個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
融資仍是難題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全球性的問題,在中國尤為嚴重。”在談及中小企業創新如今面臨的主要難題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隆國強如是表示。
隆國強指出,正是因為融資難,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少、融資貴。統計顯示,相當高比例的中小企業未借過錢,既沒有間接融資,也沒有直接融資。部分融到資的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也相對較高。
對此,綠地集團京津事業部總經理助理兼營銷總監李薊也深有同感。在他看來,融資難已經成為影響中小企業創新甚至生存的亟待解決的難題。“中小企業的創辦和發展得不到銀行支持,產品也難有銷路。”李薊表示。
對于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隆國強認為,首先是因為金融市場不發達,資本市場以及其他金融市場發育不夠,競爭不充分,大銀行、大型金融機構只為大企業服務,即便部分銀行想給中小企業提供融資,也因難以識別企業的誠信程度、風險太高而放棄;其次,中小企業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些中小企業你讓他拿個賬本都拿不出來,有些企業可以一次拿出好幾個賬本,給銀行、稅務機關分別提供一個賬本,每個賬本都不一樣。”他表示,從規范管理中小企業的角度講,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審批難、人才缺乏也是業內人士認為中小企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李薊指出:“中小企業從創辦到項目審批等,要找很多部門。要去解決這些問題,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很多,未來可獲得的預期價值不高。與其這樣,還不如涉足房地產行業,尚能獲得暴利。這是現狀也是阻礙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環境問題。”同時,他還指出,“大學生畢業都想進大國企,最好一上班每個月工資能達到一萬多元。”直接導致中小企業面臨人才瓶頸。
改革帶來新機遇
“過去我們那種靠大量投入來維持高速增長的道路,現在已經行不通了。按照資本規律,我們以前可以大量投入資本,現在規模遞減,如果仍大量注入資本,由此帶來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我們現在更需要依靠創新驅動的增長模式,這對創新的依賴程度更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指出。
今年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各項改革的落實年。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小企業應該如何努力抓住機遇?相關政策又應該從哪些方面給企業松綁,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與會人士也紛紛建言獻策。“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措施中,有兩點對于中小企業創新非常重要:一是負面清單;二是大幅度降低工商注冊的門檻。這對于中小企業的準入和創新都是實實在在的正面意義。”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保育鈞表示。保育鈞進一步指出,負面清單的提出,最大的好處就是給企業留下了足夠的創新空間:一方面有利于擴大準入;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小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在正面清單下,有些商業模式的創新會被扼殺。另外在上海自貿試驗區開始大幅降低工商注冊要求,對于更多中小企業的建立也非常重要。“你看美國很多大學生,包括微軟總裁,在車庫里創業,他們的資本金很少,但可以起步。”保育鈞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也指出,我國中小企業是一個很活躍的創新群體,但他們產業化的能力有待提高。美國的并購市場非常發達,因為中小企業有創新的拓展市場,即便創新產品出來后,沒有成熟的市場網絡,沒有產品推廣,沒有大規模的生產技術,大企業也愿意購買創新產品,這對創新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創新的產業化、技術創新以及商業模式創新,有利于資本市場的風險投資者做出判斷。所以一定要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創新作為風險事業,它的風險配置非常重要。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也表示,政府在2013年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來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但還不夠,特別是對中小企業創新來講。因為創新除需要大量投資、改善環境之外,還應該出臺一些包括金融、稅收、準入等方面的激勵政策。“除了政策以外,從市場角度來說,大型企業整合優勢資源,有針對性地幫扶中小企業也是努力的方向之一。綠地作為房地產企業的唯一世界500強,啟動了一個產業發展扶持平臺,主要幫助中小企業。”李薊說。另外,在談到國內環境時,李薊認為目前國內仍有基礎問題需要解決,包括教育和醫療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