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直討論增強現實技術(AR)很多年,但事實上,在1901年童話作家L. Frank Baum出版的電子童話書籍中,就對增強現實技術進行了詳細的描寫:戴上一副神奇的眼鏡,便能夠通過人們頭上的文字、辨別出他們是好人、壞人、聰明或是愚笨。
而進入21世紀,增強現實技術顯然已經不再是夢想,我們已經看到了Oculus Rift這樣面向消費領域的增強現實設備、以及Layar、Taggar、Metaio及InfinityAR等AR應用程序。那么,它們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改變呢?
增強現實對社交領域的影響

Taggar是一款iOS增強現實應用,可以讓用戶通過iPhone攝像頭拍攝物體、并為其添加隱藏信息,比如在電影海報中添加影院購票鏈接等。不僅如此,該軟件使用了Neurence云引擎,可以讓用戶通過攝像頭掃描已經被標記過的物體,獲得隱藏的信息。這種新的社交、消息分享形式,不僅僅為用戶帶來了樂趣,也被商業用戶所有效利用。
一直以來,如何增加用戶粘性是消費廠商所頭疼的,Taggar則可以實現一定的推廣效果,比如著名歌星Jason Durulo曾在Taggar平臺舉行新專輯的推廣活動,讓用戶上傳掃描的專輯封面,最后評選出最棒的隱藏內容。
除了iOS設備,Taggar也計劃登陸Android及谷歌眼鏡平臺,實現廣泛的應用。當然,它只代表了增強現實技術的一種應用形式,讓社交、營銷形式更為多樣化,還不足以完全改變人們的生活形態。
上下文聯想才是增強現實的最終形態
Layar是目前最著名且下載量最高(3600萬下載量)的智能手機增強現實應用,它擁有目前最廣泛的商業合作伙伴,包括網站、雜志、促銷廣告甚至是汽車、房地產和教育部門。軟件的操作很簡單,打開應用用攝像頭掃描實際物體,就會彈出相關視頻、網站鏈接等內容,在部分城市中也能夠像諾基亞的“城市萬花筒”一樣,查看餐館等設施的評價等等。
顯然,這是一種上下文聯想應用,能夠通過增強現實的形式,獲得更多相關信息。除了Layar,來自以色列的Infinity AR,也在致力于將增強現實技術,從被動地接受、轉向更加主動的上下文應用。
這款應用基于Moodies情感引擎,通過不同來源的消息,帶給用戶更及時、準確的相關信息。具體來說,Infinity AR應用可以通過手機的GPS位置信息、用戶語音、拍攝的圖片等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呈現出精準的識別結果。
硬件發展還尚需時日
增強現實技術目前最大的障礙還是硬件設備。顯然,我們不可能隨時打開手機攝像頭去掃描各種雜志、景物,來獲得增強現實應用,目前看來最有可能普及的形式,則是類似谷歌眼鏡這樣的可穿戴設備。
谷歌眼鏡較為夸張的攝像頭,可能會限制它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所以它并非是完全為增強現實設計的產品。而來自Meta公司的SpaceGlasses智能眼鏡,則是完全為增強現實體驗而設計的。比如它的鏡片擁有半透明反射鏡,不僅提供了更大的顯示面積、還能讓用戶同時看到現實景象與虛擬圖像。另外,它還集成了相機、聲音輸出,可以實現無表觀特征小目標跟蹤技術,無需二維碼等特定標記,就可以實現現實物體識別和追蹤功能,讓用戶可以實現更好的增強現實體驗。
Vuzix也是一家致力于增強現實眼鏡的公司,其產品雖然不如SpaceGlasses那么時尚、消費化,但在商業領域擁有不俗的吸引力,獲得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醫學教育等專業領域的垂青。
噓頭還是實用?
對于增強現實技術,普通用戶的期待顯然是在于對生活便利性的改善。比如戴上智能眼鏡看窗外的景色,便會顯示今天的天氣情況;在大街上行走,看到餐館、咖啡廳的招牌,就會顯示出招牌菜、用戶評價等信息。
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的增強現實技術尚處于不成熟的階段,看上去更多像是噱頭。不僅是硬件設備上的不成熟(設計、電池、GPS精度、處理能力等),軟件上也存在不足(物體識別能力、商家信息支持等),我們還沒有辦法完全在生活中完全依賴增強現實應用和設備,短期內只能作為商家吸引消費者的營銷手段。
當然,增強現實技術是科技發展趨勢,也代表了人們對未來便捷生活的憧憬,未來的發展空間還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