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關于把汽車行業作為一般制造業,而進一步放開汽車整車生產領域對外資股比限制的問題,已成為行業和社會熱點之一。”2月13日,在2014年1月汽車工業產銷數據發布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沒有對當月數據做出更多點評,而是拋出了關于放開外資股比這個敏感話題。董揚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組織主要生產企業多次進行了研討并形成了共識:我們不同意放開汽車整車生產領域對外資股比限制。”其理由是,“認為目前不是正確時機”。
董揚認為目前不宜放開外資股比,理由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汽車產業不是一般的制造業,而是支持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性產業
汽車產業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就業面廣、消費拉動大,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世界大國中的經濟強國、科技強國與制造強國,無一不是汽車強國。
董揚介紹,西方發達國家至今仍以汽車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并以之作為與新興國家博弈的主要領域,“金磚”國家也都在大力發展本國汽車事業。在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中,汽車產業也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因而,汽車產業發展不僅拉動經濟增長,更具戰略意義的是支撐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的重要載體,汽車產業集團體現了國家整體的科技實力和制造能力。自重的汽車產業和依附于國外的汽車產業在此方面的作用差別巨大。
所以,董揚認為,如果現在放棄發展的主導權,汽車產業就會淪為外國產品的加工廠。特別是我國當前處于經濟全面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更不應該放開外資股比限制。
對于汽車產業這樣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我們不能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態度。董揚提醒,部分拉美國家陷入“中等發達陷阱”,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汽車等支柱產業被國外控制,不能利用汽車等產業的發展帶動國家比較優勢升級,是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競爭優勢難以形成。
建成汽車強國是汽車產業的戰略目標,中國已具備建成汽車強國的基礎和條件.
當今中國汽車市場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地位,在于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汽車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董揚介紹,我國汽車產量由1978年不足16萬輛發展到2013年的2200萬輛,品種發展到重、中、輕、微、轎、客車齊全,可完全滿足國家和人民需求。中國已是世界第一汽車制造大國,中國品牌汽車市場份額已超過50%,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建成汽車強國的目標。
因而,董揚認為,隨著小康社會建成,國民收入倍增目標實現,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汽車市場仍能保持10%左右增長,巨大的市場是國家戰略性資源。同事,國家深化改革的紅利將有利于充分釋放汽車產業發展潛能,未來8-10年將是發展中國品牌啟程的戰略機遇期。不開放股比是我們抓住機遇,簡稱以中國品牌為主體的汽車強國的重要保障。
另外,汽車合資企業股比的限制政策并不違反WTO規則和我國入世承諾。入世談判時,我國的承諾是不限制外方在汽車零部件、發動機合資生產企業的股比,但要求汽車整車合資企業的外方股比不超過50%。
如果放開汽車整車股比的限制,我國汽車產業的格局將發生重大的變化
30年的合資合作目的是什么?我們學到了什么?
董揚分析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一直以合資合作作為我們學習先進經驗、發展我國汽車產業的重要手段,才去的是度外開放與自主發展相結合的戰略,走的是一條不同于拉美完全開放的發展道路。
董揚認為,放開對整車生產的外資股比限制,就意味著產業發生重大負面影響。合資企業是我國整車制造業的主題。雖然目前我們對合資企業的控制還不占優勢,但中方的貢獻度與話語權正在不斷增強,合資企業自我發展能力正在提升。如果此時放開股比限制,局面會急轉直下,30多年的努力將功虧一簣。
董揚總結認為,30多年來的經驗表明,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既不能走日、韓的道路,也不能走巴西等拉美國家的發展道路,而是在一段時間內應該繼續走對外開放與自主發展相結合的道路,并在這種格局下一方面加快發展好中國品牌汽車,一方面增強合資企業自主發展能力,加快形成中國汽車產業整體發展優勢。
否則,董揚表示,開放外資股比,將對中國品牌形成滅頂之災,外方完全可以利用其全球供應鏈優勢,以價格策略將中國品牌扼殺于搖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