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通知,決定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135元和130元,測算到零售價格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分別降低0.10元和0.11元,調價執行時間為3月26日24時,油價迎來年內第3次下調。
截至目前,國內油價年內共經歷4輪調整,其中三次下調,一次上調,汽、柴油分別累計下調185元/噸和170元/噸;另有兩輪因幅度不足50元/噸而擱淺。
值得注意的是,3月26日是國內新成品油定價機制運行滿一周年的重要節點。據統計,截至2014年3月26日,國內成品油調價窗口共計開啟25次,其中“下調9次、上調8次、擱淺8次”,累計汽油下調170元/噸,柴油下調180元/噸。
2013年3月26日,發改委公布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主要內容,一是將成品油調價周期由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二是取消掛靠國際市場油種平均價格波動4%的調價幅度限制;三是適當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的國際市場原油品種。
新機制運行一年以來,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的聯動性更加緊密,市場化程度明顯加深,成品油市場的投機行為也明顯減少。據卓創資訊調研顯示,由于投機風險的加大和利潤的縮減,近30%的成品油貿易商轉型為倉儲或零售,甚至退出成品油市場。
成品油定價新機制更大程度的兼顧了生產企業的成本覆蓋,使得其煉油利潤明顯提高。剛剛出臺的兩大主營的年報里顯示,受益于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完善改革,2013年中石油煉油業務經營虧損人民幣47.08億元,比上年同期減虧人民幣289.64億元;2013年中石化煉油事業部經營收益為85.99億元,終止了多年的虧損,扭虧為盈。
同時,定價新機制也兼顧了下游消費者的感受。一方面,使得國內“漲多跌少”、“國際跌、國內漲”以及“滯漲滯跌”的質疑聲漸漸平息,政府的定價權威得到了肯定。另一方面,“小步快調”的調價方式對消費者的日常消費的沖擊也明顯減小,讓消費者“習慣了”成品油調價,也對調價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
“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實施"優勝于劣",讓國內的成品油市場朝著"市場化"的方向健康發展。”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陳晴表示。
隆眾石化網成品油分析師徐瑩也認為,完善后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朝著市場化方向又邁出了重要一步,將更加靈敏地反映國際市場變化,更加有利于利用境外資源,保障國內市場供應。國內油價頻繁調整,加大業者備貨風險,大大抑制了市場投機行為,貿易商更多采用較為保守的低庫存操作,囤貨賭漲的心理基本退出市場。
同時,成品油定價新機制同時惠及消費者,不同于過去“漲多跌少”的局面,新機制執行后漲跌基本均衡,甚至下調幅度高于上漲幅度,而國內油價在經歷過油品質量升級后,整體仍維持在七元水平內。
雖然各方對新機制表現較為認可,但新機制離完全市場化仍存在一定差距,并非盡善盡美。
廣東省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新機制體現了按成本定價的思路,保障了煉油企業的合理利潤,但還未充分體現消費者的利益。其定價主要參照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并未將國內實際供需因素作為指標包含在內,這一點仍值得繼續完善。
中宇資訊分析師高承莎也認為,2014年以來成品油市場行情長期不振,國家雖出臺一系列消費稅及混合所有制等政策改革,但短期內成效難以顯現,未來成品油仍期待更多的政策改革,給市場運作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