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兩個月,投資、消費和出口數據顯示,“三駕馬車”對中國經濟帶動作用仍在下降,中國經濟增長面臨巨大壓力,外部環境也給穩定增長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在潛在增長率下降的背景下未來政策應采取哪些措施?銀行業應如何應對所謂“像樣的經濟衰退”帶來的挑戰?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銀行宏觀研究主管溫彬。
記者:業內人士稱中國經濟需要一次像樣的經濟衰退,你如何看?
溫彬:最近,國外投行又開始集體唱空中國,多家機構下調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并提出中國需要一次像樣的經濟衰退、中國版的“明斯基時刻”即將到來等論調。這和以前數次唱空中國經濟沒什么兩樣。不過,上述論調的確提出了一個需要我們高度重視的問題,即我國在潛在增長率下降的背景下如何化解產能過剩和債務高企的問題。
在外需持續低迷、內需不旺的情況下,企業經營性現金流難以滿足還本付息的需要,又開始利用影子銀行渠道進行籌資,影子銀行風險也在集聚。近期,貸款、信托、債券等信用違約事件不斷出現,爆發金融風險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記者:你對一季度經濟形勢有什么樣的看法,未來政策上應采取哪些措施?
溫彬: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新階段,經濟增長面臨的困難和壓力較大。今年前兩個月,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低于市場預期,投資、消費和出口的帶動作用下降,預計一季度GDP增長7.4%。從經濟先行指標看,3月份匯豐中國制造業PMI指數終值為48,創8個月以來最低,且已連續3個月下降并低于50,表明經濟正在萎縮。
針對當前經濟下行,應采取“改革為體、調控為用”的指導方針,具體來說,就是要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要求,加快推進國有企業、財稅和金融、收入分配等重點領域的改革,通過釋放制度紅利為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奠定基礎。由于相關改革措施從出臺到落實,不會一蹴而就,對經濟增長起到明顯的帶動作用也需要一定時間。因此,針對當前經濟形勢,短期內需要出臺一些有針對性的穩增長措施。
采取政策微調的重點是發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推動內需的增長首先要用足、用好財政政策。下一階段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有較大空間。相對消費而言,增加政府投資具有“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作用,在穩增長和保就業方面效果尤其顯著。所以,可以進一步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重點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業、重大水利、中西部鐵路、節能環保、社會事業等領域,以此實現短期保增長和長期調結構的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