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城鎮化存在巨大資金缺口的背景下,多年前一度紅火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伙伴關系)模式大有“重裝上陣”之勢,民營資本有意參與其中,但更期待能有一個平等合作的角色定位。
日前,在由亞洲開發銀行和黑龍江省財政廳共同主辦的專題培訓上,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亞洲開發銀行東亞局首席PPP專家柯瑞格對中國發展PPP模式給出了一系列建議。據悉,PPP模式現已在哈爾濱、洛陽等地試點,另有多個省市正展開調研、著手籌備項目。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定義,PPP是指“為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提供其他服務,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實體之間可能建立的一系列合作伙伴關系”。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便開始在一些基礎設施領域以PPP模式吸收外商投資,其中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轉讓模式)居于主流位置。不過,由于PPP模式觸動了一些原有壟斷行業的利益格局,不少項目并未取得預期效果,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在北京、上海、湖北等地推行的城市公交PPP模式。由此,幾經周折,PPP模式于2008年隨著4萬億刺激計劃的出臺而走入低谷。
如今,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PPP模式重新浮出水面。“當前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特別是在推進城鎮化方面存在超過十萬億的融資需求。”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曾在一次內部座談上強調,新一屆部黨組正在著力推動PPP工作,以整合政府、社會和企業資金共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基礎設施建設。
“一方面是公共部門投資的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私人沒有投資機會。PPP此番被寄予厚望的原因,某種程度上正在于其能同時撬動城鎮化所需資金和打開民間投資新渠道。”一名投資界人士對上證報記者表示。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我感覺PPP模式對民營資本的吸引力比較有限。”某省政府下屬的投資公司高管衛戰勝認為,PPP模式所應用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公共服務領域前期投資大、投資回報周期長,“這不太符合民營資本追求短平快的個性。”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缺少明確法律規范、合作前景難以預期,是不少民營資本對PPP模式的評價。“畢竟有前車之鑒。包括地方領導換屆、新政策出臺、大環境變遷等等,都可能讓說好的合作突然之間化為泡影。”一位投資人稱。
政府層面顯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在講話中提到,推廣使用PPP模式,不僅是一次微觀層面的“操作方式升級”,更是一次宏觀層面的“體制機制變革”。這或許意味著,民營資本所能期待的,會是一個更有保障的合作者角色。
“PPP在我國仍是新生事物,在法律上還需要相應的定位。收益怎么分享,風險怎么共擔,需要協議和規則來確定。”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對記者談到,“只有讓雙方成為平等的合作者,才能形成可以約束政府和民營資本的雙向的契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