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國家發改委、衛生計生委、人社部等三部委公布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鼓勵社會辦醫等政策措施,根據當日發布的《關于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所有醫療服務價格實行市場調節,由非公立醫療機構按照公平、合法和誠實信用的原則合理制定,各地不得以任何方式對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進行不當干預。
通知》稱,非公立醫療機構可依據自身特點,提供特色服務,滿足群眾多元化、個性化的醫療服務需求,各地要將符合醫保定點相關規定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納入社會醫療保險的定點服務范圍,實行與公立醫療機構相同的報銷支付政策。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微觀經濟研究室主任朱恒鵬昨日告訴早報記者,雖然近期鼓勵社會資本辦醫的大政策說得比較多,但此次對非公立醫療機構價格管制的放開,是近期推動社會辦醫中最實質的一次動作。
對于當前推進社會資本辦醫的速度,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房志武接受早報采訪時表示,“已經很不錯了”,這個速度要依賴于一些推進措施的配套監管政策的制定,如醫生多點執業、價格管制放開后的監管,否則一些過度圖利資本的進入,會造成隱性的“國家買單,私人賺錢”的情況。
根據三部委要求,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在今年6月底前向社會發布本轄區內公立醫療機構名錄,名錄之外的所有醫療機構均為非公立醫療機構,其提供的所有醫療服務價格實行市場調節。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鼓勵社會辦醫,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2014年初,衛生計生委等部門出臺了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性文件。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昨日在解讀《通知》時稱,此舉意在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衛生領域,擴大醫療服務供給,緩解“看病難”問題。同時,也有助于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更多個性化和特色服務,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非公立醫療機構加速發展,有利于促進醫療市場的競爭,推動公立醫療機構深化改革,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與效率。
非營利民營醫院受益
醫療服務一般是指醫療服務機構對患者進行檢查、診斷、治療、康復和提供預防保健、接生、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服務,如門診費、手術費等。
昨日,國家發改委稱,此前,營利性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已實行市場調節價,這次是進一步放開了非營利性的民營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而公立醫療機構都是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非公立醫療機構包括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兩類。
根據2000年國務院相關文件的分類,現有政府舉辦的承擔基本醫療任務、代表區域性或國家水平的醫療機構,根據經濟發展和醫療需求可繼續由政府舉辦,定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其余的可自愿選擇核定為其他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或轉為營利性醫療機構。
一位重慶非營利民營醫院院長向早報記者解釋,通俗地講,民營非營利性和營利性醫院有兩點區別:一是非營利性醫院的醫療服務執行物價部門的統一定價;二是收益的處置,營利醫院的投資人可依法分紅,獲得投資回報,而非營利醫院的收益只能繼續滾動發展,不能分紅。
“從政策面上看,市場化改革是有推進的,畢竟兩個最主要的區別被改掉了一個。”上述院長說。
不過,民營非營利醫院的占比過小,對整個醫療的影響尚待觀察。國家發改委稱,目前,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服務的市場占有率較低,在與公立醫療機構競爭中仍處于弱勢地位。
根據官方發布的《2012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11年,全國醫院總數為21979家,其中公立醫院13539家,民營非營利醫院1966家,民營營利醫院6474家,分別占比62%、8%、30%,而若以醫院病床數比較,公立醫院的優勢則更為明顯,上述三種類型的醫院分別占有88%、5%、7%。
新華社報道援引福建省衛生廳的一份報告稱,福建莆田籍民營企業家投資在全國舉辦的民營醫院約6800余所,約占全國民營醫院總數的85%左右,其中三級醫院30多家,二級醫院2100多家,一級醫院4600多家,總床位數約36萬張,年診療量約為1.69億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前10個月,全國公立醫院總診療人次和住院人數與民營醫院相比均為9:1.
“統一定價曾生弊端”
對于此次價格的松綁,國家發改委提及,2013年9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就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確要求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促進多元化辦醫。
此前,非營利醫院除了物價部門的統一定價,還可能面臨進入醫保后的價格限制,這些價格管制的方法給醫改也帶來麻煩。
朱恒鵬說,非營利民營醫院如果拿不到醫保定點資格,則影響病人就診流量,但如果進入醫保系統,不僅醫療服務要接受定價,包括藥品、檢查等也有定價,而醫療服務價格往往過低,不足以彌補這項目成本,所以醫院依靠賣藥、過度檢查等來增加收入的情況就很常見,破除“以藥養醫”就很難。
不過,由于非營利民營醫院在稅收方面獲得的優惠政策,在前幾年,“反向改制”的新聞屢見不鮮,即由營利性醫院改為非營利性醫院,放棄自主定價權和分紅權,以獲得醫保資格、優惠財稅政策等。
一位上海營利醫院的院長告訴早報記者,投資人是要獲得投資收益的,他們拿紅利的方式很隱秘,包括用“醫院管理公司”名義進行第三方管理等方式,將紅利取走。
醫療服務價格料難提高
松綁了民營醫院的醫療服務價格,是否意味著醫療服務價格的上漲?
國家發改委稱,非公立醫療機構在與公立醫療機構競爭中仍處于弱勢地位,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價格后,由于在基本醫療服務上與公立醫療機構存在競爭,其基本醫療服務的價格會與公立醫療機構基本銜接,不會出現集中漲價局面,并且醫療保險也將發揮費用控制作用,保證基本醫療服務價格水平基本平穩,不增加患者負擔。
前述重慶非營利民營醫院院長認同這種說法,他說,非營利民營醫院的定價實際上比公立醫院定價更低,否則難以吸引到患者,畢竟在品牌、人才、設備等方面都不如對方,另外,在納入醫保后,高出醫保的診費需要患者自付,這也難獲認同。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原衛生部衛生政策與管理專家委員會委員劉遠立認為,若民營醫院的醫療服務價格乘此次放開而追求最大化的利潤,則患者將“用腳投票”。
此輪政策放開對于我們這種營利醫院的經營影響不大,價格也不會出現波動,因為我們之前的價格都只是備案。”前述上海營利醫院院長說。
另外,國家發改委稱,政府鼓勵非公立醫療機構在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同時,根據自身特點提供更多滿足群眾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的醫療服務,其收費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按服務項目收費,可以按病種打包收費,也可以按服務人次等確定收費方式。
同樣是社會資本占主導的營利性醫院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于近期試運營,其定位為高端,一次掛號費就定在300元到1200元。
后續的配套和監管問題
國家發改委昨日提出,醫療保險對非公立醫療機構執行與公立醫療機構相同的支付政策,各地不得區別對待。
在房志武看來,與民營醫院發展相匹配的保險制度未完善起來值得注意,其中包括,進入醫保的醫療項目的審核以及商業保險對于其他部分醫療項目的覆蓋問題,“只有通過完善的保險制度來審核醫療服務中的費用,才能把此次價格放開的所帶來的風險降低。”
朱恒鵬說,在民營醫院的醫療服務價格放開后,醫?,F有的制度對接還有不少工作要做,比如,目前患者在民營醫院的就診基本是按照服務項目報銷,現在看來,有一些細節可能不適應了。
此外,民營醫院在醫療價格方面的亂象也需監管,太原市物價局近期對外列舉的現象具有代表性:所標示收費項目與實際不符;重復收費;不按規定提供服務而收費;未按規定明碼標價;使用誤導性語言、文字、圖片計量單位等標價,誘導他人與其交易。
國家發改委強調,放開價格水平的同時,要加強價格行為的監管,既要通過價格杠桿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也要通過制定規則規范其價格行為,防止濫用定價權,保護患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