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BAT的收購還在圍著“入口”打轉時,大洋彼岸的互聯網巨頭們,已經開始搶占“制空權”了。
本周一,谷歌和Facebook對高空無人機制造商泰坦航空(Titan Aerospace)的收購對決剛剛分出勝負,谷歌以高價穩穩拿下泰坦航空。一時“失意”的Facebook很快對外表示,它將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另外一家位于英國的太陽能無人機航空公司Ascenta.
從無人航空到聊天應用、智能穿戴設備,再到智能家居、智能機器人甚至生命科學,“為未來買單”的谷歌、Facebook、亞馬遜們將巨資砸在看起來“科幻”的領域中。20億、32億、190億……金額屢屢攀高,似乎只有通過不斷的收購,才有可能在瞬息萬變的數字世界中保住主導地位。
畢竟,過去要打造像Facebook這樣的大公司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而現在只需要十年。如果光靠過去的業績吃老本,今天的巨頭很快就有可能遭遇明天的“滑鐵盧”。諾基亞、雅虎、摩托羅拉……已是前車之鑒。
騰訊CEO馬化騰也曾談及心中的擔憂——“巨人倒下了,身體還是暖的。所謂拿到的船票、門票也不一定能走到終點,稍微沒跟上形勢就可能會倒下。”
大手筆收購不斷
互聯網領域,收購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著眼于技術的收購,將某種自身并不具備的領先技術納入麾下;一類是為了收購人才,通常是創業初期的小團隊,能夠為已有的公司注入新鮮血液;還有一類是基于市場的考量,為了擴大某一市場份額或者消滅競爭對手進行收購。
但是,與騰訊、阿里試圖覆蓋產業每個環節的全面混戰不同,谷歌、Facebook、蘋果、亞馬遜們的收購更注重自己強勢領域的補強和延伸上。
以谷歌為例,這家全球最大的搜索公司通過收購Android,已經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移動互聯網設備(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平臺。這被認為是谷歌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一次交易,2005年谷歌收購Android僅花了5000萬美元。
而為了保護Android陣營的發展,谷歌在2011年斥125億美元巨資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將摩托羅拉約1.8萬項專利收入囊中。雖然兩年之后谷歌以29億美元將摩托羅拉折價出售,但谷歌的專利庫得以擴大,并獲得了不少硬件業務經驗,這仍然被認為是一項很有價值的交易。
艾媒咨詢CEO張毅對本報記者表示,Android將是谷歌的下一個看點,雖然Android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但還未帶來較多營收,所以谷歌接下來將致力于把Android拓展到可穿戴、智能家居、汽車等各個硬件領域。
而風頭正盛的Facebook一直專注于社交網絡,它想盡一切辦法將更多人拉進自己的世界,以獲得更多廣告收益。
從照片分享網站、旅游推薦網站,到各類移動應用、社交活動服務公司,Facebook每年都要完成若干項收購,其中最受人關注的當屬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這是繼2001年惠普250億美元收購康柏后,全球IT界的第二大收購。
“長江后浪推前浪”。Facebook在成立4年后用戶量約1.5億,但這只相當于WhatsApp同期用戶數量的三分之一。WhatsApp已是全球最大、活躍用戶最多的即時通訊平臺,Facebook顯然已經感覺到了威脅,用“天價”消滅一個潛在而強勁的競爭對手,同時擴大自身的用戶范圍。
更重要的是,這筆交易對于它的競爭對手騰訊微信的國際化,也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用獵豹移動CEO傅盛的話說,Facebook出價的邏輯不是資產、收入、用戶,而是自己被顛覆的可能性。“最重要的就是時間成本,從自身和未來的發展來說,Facebook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實則是加強自身優勢,特別是在大鱷的核心領域,一旦出現被創業者領先的機會,是非常危險的。如果能用資金解決時間壁壘,再貴也值得。”而此前Facebook以10億美元收購在線照片共享服務商Instagram,也同樣遵循著類似的邏輯。
而蘋果專注于消費類電子產品及軟硬件一體化,雖然在并購規模上相對靠后,但其每項收購都透出最深的謀略。蘋果在2008年收購了芯片設計廠商PA Semi,使其自主芯片設計能力得以大幅提升,甚至可與高通抗衡。此后蘋果還收購了人工智能公司Siri Inc、指紋識別公司AuthenTec等,通過對并購來的技術進行融合和再創新,大大提升了蘋果的核心競爭優勢,進一步鞏固軟硬一體化的生態系統。
另一大巨頭亞馬遜則圍繞電子商務及周邊進行拓展,包括云計算、大數據、無人機等,現有的并購主要涉及觸屏技術屏技術(并購Touchoo)、電子商務(并購Zappos、Quidsi)、視頻流(并購Lovefilm)、機器人技術(并購Kiva Systems)。近日,亞馬遜還透露出了對支付的重視,支付尤其是移動支付將成為亞馬遜重點關注和投資的領域。
商業化背后造夢未來
在IT評論人士洪波看來,國際互聯網巨頭的眼光要比國內BAT長遠得多,“他們通常會提前對未來技術進行大量儲備,待時機一到便可攻占領地。”
“國外互聯網巨頭對未來各有志向,競爭較為差異化。相比而言,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同質化競爭嚴峻,大家都在盯著移動互聯網入口的公司,火藥味很濃。”張毅表示,這主要跟國內的環境有關,資本市場和法律環境并不鼓勵創新,導致巨頭們拼命收購以鞏固自己的市場,而非站在創新的角度。
事實證明,國際互聯網巨頭的目光已經遠遠超越了智能手機的范疇,他們紛紛搶著押注未來技術。
一些目前看上去大手筆投入并且很難真正商業化的“瘋狂”項目,多數被谷歌列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登月計劃”(項目代號)中,例如無人駕駛汽車、熱氣球WiFi、離岸風力發電站甚至太空采礦業務等,由Google X部門負責。
不過,差異化的競爭中,也不免遭遇“撞衫”。
谷歌收購無人機研制公司泰坦航空就是一例。按照計劃,谷歌一方面將借助Titan的航空技術收集圖像數據,另一方面,則是復制此前熱氣球傳播無線網絡的模式,借無人機把網絡信號覆蓋至更為偏遠的地區。谷歌在收購聲明中稱:“在成功制造后,這款設備將搭載可以提供7千瓦左右電量的3000塊太陽能面板。這種飛行器可以飛上云層持續接受陽光照射。預計產品將在明年完工。”
這起交易中,谷歌和Facebook短兵相接,谷歌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沒能買下泰坦航空的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隨即宣布,公司的一個團隊正與英國的無人機公司Ascenta合作,開發可以改善全球互聯網連接的無人機項目。
而早在2013年,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就表示了對無人機送貨的期待。近日,貝索斯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網站上發布致股東信,稱Prime Air(亞馬遜計劃的空中送貨服務)團隊正在測試第五、六代送貨無人機,并設計研發第七代和第八代。
為何互聯網公司紛紛押注無人機技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都希望借助這種手段,將世界連接起來,進而帶來更多的用戶。
就在不久前,Facebook還以26億美元拿下了虛擬現實設備公司Oculus VR。用扎克伯格的話來說,“虛擬現實技術將成為智能手機之后,下一個用作人們溝通連接的主流技術”。
谷歌的戰略版圖還擴大到了機器人和智能家居上。在過去半年多時間內,谷歌收購了Boston Dynamics、Meka Robotics等八家機器人公司,從中不難看出谷歌的野心——實現一種智能化、可移動且靈巧的機器人,能夠配合人類或者在人類指定的地點工作。
今年年初,谷歌還以32億美元高價收購了智能家居公司Nest Labs,這家公司主打恒溫控制器,帶有用戶界面和大量的傳感器,具備數字感知能力,能夠了解用戶的使用習慣。
對此,國內業界已經開始反思。 今年3月,騰訊聯合創始人張志東在卸任CTO時就曾特別提到,IT領域的前瞻性創新,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Google,Google有很大量的資源和團隊跟現有業務完全夠不著的時候就進行了大量投資。騰訊現在達不到這個階段,跟人才結構和視野有關,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希望騰訊一步走到Google那樣,這不符合企業的發展規律,但是公司會逐步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