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產業透視 » 國內商業平均利潤率跌至1%

國內商業平均利潤率跌至1%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5-16 14:08  瀏覽次數:25
  “近年來,一些地區商業網點已趨飽和,大小店鋪總量過大、高度密集,導致全行業利潤率下降,平均水平僅1%左右。”5月15日,在上海舉行的“第十七屆國際商業論壇”上,商務部駐上海特派員辦事處特派員張國慶透露了以上令人吃驚的數據。
  面臨的三大挑戰
  據悉,第十七屆國際商業論壇由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上海市外國專家局、嘉定區人民政府主辦,《國際商業技術》雜志社承辦,本屆論壇的主題為“全面深化改革時代的商業”。張國慶昨日在論壇上指出,商業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進行市場化改革的重要領域,但隨著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期,當前商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與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市場飽和、增速放緩。張國慶表示,經過30多年的建設,中國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市場體系基本形成,但這種高歌猛進的大規模建設時代恐怕已經結束。近年來,一些地區商業網點已趨飽和,大小店鋪總量過大、高度密集,導致全行業利潤率下降,平均水平僅1%左右。其中,傳統百貨業尤其面臨挑戰,增速連年下滑,整體發展遭遇困境。在上海,本世紀初,全市連鎖商業網點數量為6432個,到2008年就翻了一番,達12608個,年均增長15%,但2008年以后,增速開始放緩,目前每年增量僅在2%~3%。2012年,上海百貨業上升動力明顯不足,全年銷售規模下降1.1%。2013年,上海54家百貨商場共計實現零售額309.93億元,比上年同期僅增長0.2%。
  其二是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上海連鎖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2年大批便利店在租約到期后,租金從每年15萬元猛增到40萬-45萬元,以至于一些便利店被迫關閉。據便利店業者的不完全統計,2012年中國便利店行業平均租金占總經營成本的比例已高達57%,大部分單店已很難盈利。據統計,近5年來,廣州商鋪租金平均上漲了2倍左右。一線城市“黃金”商鋪2012年以來租金上漲幅度達30%。張國慶說,像沃爾瑪、卜蜂蓮花那樣的大店都面臨著“關停并轉”的問題,其他商業企業面臨的問題可想而知。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對上市公司年報的整理,2012年,零售百強企業中29家上市公司凈利潤率中位數為8.8%,較2011年同期大幅下降11.6個百分點;合計凈利潤為118.0億元,較2011年降低8.0%;29家上市零售企業中,有11家凈利潤出現下滑。
  第三個挑戰來自電商沖擊。由于網絡購物的興起,百貨、電子電器、服裝等一些傳統零售店在電商的沖擊下開始“搖搖欲墜”。一些傳統百貨商場淪為電商的“試衣間”。不少人到實體店去試衣裳,確定了衣服等物品的款式、尺寸之后,再到網上去支付購買,消費者中由此誕生了一批“抄號族”和“偷拍黨”。隨著網購規模的日益擴大,除服裝外,化妝品和家居用品等都已被納入“涉獵”范圍,消費者線下選貨線上購買。
   “零售業內還沒有出現
  一個偉大的本土企業”
  這種現象導致以實體店為基礎的一些商業街和購物中心的空置率開始提高,2012年以后,大城市購物中心空置率總體上升。據萊坊房地產經紀公司調查,一線城市購物中心空置率從去年的7.9%增加到8.4%;二線城市空置率從去年的10.2%上升到10.5%;廣州的空置率從去年的4%猛增到今年的10.2%;二線城市沈陽和成都的空置率分別高達17%和16.2%。另一方面,商業地產開始出現“產能過剩”。據21世紀不動產等多家數據機構調查:2012年,上海有22個商業綜合體項目入市;北京有17個大型零售商業地產項目入市;深圳大型集中式商業項目面積在未來5年將增長87%,供應量相當于該市過去30年存量商業面積的總和;成都同時在建的商業綜合體項目達到100多個。
   “中國的許多行業都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唯獨零售業內還沒有出現一個偉大的本土企業。”張國慶說,“這樣的無序狀態讓阿里巴巴和其他電商企業的日子過得很舒坦。”張國慶認為,面對激烈的挑戰,中國商業要以“系統化”為基礎推動改革與發展。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國目前商業經營主體總量約165萬家左右,但規模以上的大型商業企業不足1%,而且缺乏經營范圍能覆蓋全國的企業。張國慶建議應該積極培育大型商業企業,鼓勵有條件的商業企業跨行業、地區和所有制兼并重組。深化國有商業企業股份制改革,增強其在流通關鍵領域的引導示范作用。支持中小商業企業發展,要通過鼓勵它們加盟連鎖,參與共同采購、共同配送、特約經銷等積極加入供應鏈的經營方式,來擴大營銷規模,降低運行成本。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服務經濟研究院院長陳信康則表示,目前國內商業面臨千店一面、缺乏個性的困境,而上海自貿區的制度創新,可以降低進口商品的采購成本,則給零售企業帶來機遇。陳信康認為,零售企業可以在自貿區構建進口商品采購平臺,拓展產品線的寬度與深度,開展私人定制等;還可以推進進口免稅品的銷售業務,以及開展消費金融與消費租賃等業務。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