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軟件從半年前你來我往的燒錢比拼,到近期偃旗息鼓,紛紛停止補貼,現又擬被交通部門收編旗下。近日,滴滴打車更是出臺“史上最嚴”打擊爽約規范,聲稱從本月起,將提高對司機、乘客爽約行為的處罰力度。打車軟件依靠巨額現金“燒”出來的繁榮難以持續,當面對燒錢補貼的難以持續、用戶粘度的下降、交通運輸部門的招安監管,仍處于盈利模式模糊的打車軟件將如何尋求可持續發展呢?
“史上最嚴”打擊爽約規范能奏效嗎?
從最初瘋狂搶占市場、搶奪用戶,到如今暫停燒錢游戲,打車軟件逐漸回歸理性市場。但訂單的減少,軟件使用頻率的下降仍是打車軟件所不能回避的問題。為此,滴滴打車近日對外宣稱,本月起將提高對司機、乘客爽約行為的處罰力度。
據介紹,使用滴滴打車的司機和乘客,首次爽約的,禁用該打車軟件3天;第二次爽約禁用1個月;第三次爽約則永久封禁賬號。滴滴打車稱,此舉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大家,打造誠信平臺。
打擊爽約規范,這是打車軟件廠商通過正規措施,減少市場的質疑。易觀分析師王健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打車是司機和用戶一種面對面服務,打擊爽約規范是防治用戶流失、提升司機和用戶體驗的一種舉措,同時也是加強用戶粘性的做法。
“用戶粘性主要體現在用戶的行為習慣培養上,和提升用戶體驗是息息相關的。加強了用戶體驗,用戶粘性自然就上去了”,王健坦言。
從打車A PP的核心價值出發,它解決的是司機和乘客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對司機來說主要訴求是增加接單量,用戶訴求則是便捷,因此打車A PP的盈利機會便是針對雙方訴求完善產品最終實現對司機、用戶收費,比如訂單分成以及會員增值服務。
未來,出租車的位置數據對智能交通也具一定的意義,出租車的浮點數據本身就可作為動態交通的基礎數據,大數據時代可深入挖掘這些數據的價值,從而進行商業化。
打車軟件市場風云急變
自今年1月開始,各類打車軟件如雨后春筍般崛起,而滴滴、快的兩款打車軟件的補貼潮初涌,隨后一個月時間,補貼大戰進入白熱化階段,打車軟件一時成為乘客和司機的寵兒;3月份,補貼大戰逐漸熄火,打車軟件回歸理性市場。
回想打車軟件當初豪砸十幾億的燒錢補貼大戰可謂是轟轟烈烈,但等到補貼大戰逐漸降溫熄火,以滴滴和快的為首的打車軟件開始呈現出疲憊姿態。
5月17日,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兩款打車軟件同時宣布暫停乘客端的現金獎勵,宣告補貼大戰終告一段落。雖然打車軟件承諾會用其他的方式對乘客和司機予以補貼,但從現實來看,相比如直接補貼現金,其他補貼方式取得的成效并不顯著。
當補貼大戰落下謝幕的十天后,隨著一份通知文件的下達,打車軟件再次被推上輿論風口。
5月27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手機軟件召車等出租汽車電召服務有序發展的通知(征求意見稿)》。通知中的要求包括,逐步實現出租汽車電召服務統一接入管理,以及嚴格執行出租汽車價格管理規定等。對此,有網友戲稱,快的和滴滴“之前補貼的十幾億,算是白燒了”。
對于交通運輸部統一收編的想法,以快的和滴滴打車為首的打車軟件商則持保留意見,認為出臺相關監管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具體做法值得商榷。
另一方面,滴滴打車對意見稿中提出的將車載終端作為召車服務統一調度設備的遠景規劃持不同意見。滴滴打車以在北京、重慶、深圳等地的實踐作為有力證據,認為車載終端更適合作為行業管理工具,手機更適合為服務司機和乘客提供高質量的叫車服務。
有業內人士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旦打車軟件被統一接入電召平臺,便意味著滴滴、快的等打車軟件將從出租車司機的手機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一統江湖”的車載電召平臺,這足以讓整個打車軟件市場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面對打車軟件市場的風云突變,王健則認為打車軟件停止現金補貼和將被交通運輸部門收編正是反映了現階段打車軟件所存在的問題。王健告訴南都記者,目前打車軟件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二,一是在補貼大戰之后,如何留住用戶,提升用戶體驗;二是面對市場監管的風險,如何加強打車行業的規范性和安全性。 “一旦完善了用戶體驗和行業安全性的規范,無論是政府還是大眾用戶,對打車軟件的認可度都會大幅提升”,王健說。
打車軟件思變轉型
自滴滴和快的分別獲得騰訊和阿里巴巴兩位實力雄厚的巨頭投資后,逐漸將搖搖招車、打車小秘等同行擠出市場,最終橫掃整個打車軟件市場。
根據中國IT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2014年Q 1中國打車軟件市場監測報告》,快的打車和滴滴打車二者共占超97%以上的份額。其中,快的打車市場份額為57.6%,滴滴打車的份額為39.8%。易觀智庫發布的一季度打車A PP市場季度監測報告,截至3月31日,國內打車A PP客戶端累計賬戶規模達9828萬。
但花無百日紅,你來我往,水漲船高的打車補貼金額衍生出老人小孩打車難、交通事故易發等一系列問題。隨之,打車軟件被列入交通監管的日程當中。
當打車軟件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和問題顯得力不從心之際,另一波功能相似而形態各異的“拼車軟件”又一夜之間崛起。拼車軟件不僅受用戶青睞,還接過燒錢“接力棒”,愛拼車、哈哈拼車等應用先后砸出百萬元補貼用戶拼車。而滴滴打車也在早前透露將會進軍拼車市場。拼車市場會否成為下一個突起新秀?
就此,王健表示,打車軟件廠商日后也有可能拓展拼車和租車業務,“雖然兩者服務內容不一樣,但本質是一樣的,都是通過線上信息的對接,來實現線下的服務”,王健分析道,此外,打車軟件廠商通過早期的發展有一定的優勢,有較為明確的商業模式和用戶量的積累,業務拓展會相對容易,有利于其擴大市場的覆蓋,發展更豐富的盈利模式。
但王健也坦言,關于拼車和租車業務,還是會涉及到安全規范問題,“但這些問題都是客觀存在,包括打車軟件早期也是一步步探索過來的,只要業務整體發展有一個良好的基石,未來都可以通過人為的規范或者硬性規定來完善”,王健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