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府部門和專業科學家群體為代表,PX科普在講解相關原理、打消公眾安全憂慮方面可謂苦口婆心、絞盡腦汁,面對毫不買賬的百姓,其所表現出的天地良心亦稱得上日月可鑒。一方手握科學真理,為國為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心拳拳;一方固守成見,刀槍不入,PX科普這是怎么了?
說實話,無論站在政府、專家還是企業的立場上,百姓對PX項目“不分青紅皂白”的一概拒絕都是“不可理解”的。這種“不可理解”完全可以理解,因為三者都希望解決PX資源的稀缺問題,而受制于人,對整個經濟社會安全都非常不利。從這個角度看,PX項目等一系列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部署遺憾地止步于公眾源自“無知”的抗拒,已經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關鍵因素;也因此,加強科普、提高國民科學素養似乎就是解決問題的最終答案。
隨著討論和實踐的深入,現在大家已經很清楚,科普只是解決PX怪圈的一個環節,其他還有如下幾個關鍵詞:公信力,謂之政府和科學家群體已不再被公眾信任;透明度,謂之有關部門慣于應付輿論,未能事先征求公眾意見,或讓公眾提前參與討論;傳播力,謂之科普工作的方式、方法、載體、渠道、理念等要件不能充分貼近公眾需求,不能有效為社會經濟發展鋪路搭橋。邏輯上看,傳播力是技術手段,透明度是制度安排,而信任才是基礎。
基礎就是前提,是一切上層建筑的邏輯起點,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優先戰略;否則,其他一切手段、制度都只是空中樓閣。
但最難解決的,往往是基礎問題。原因有二:或一葉障目看不到;或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入手。比如信任就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不但牽涉復雜的利益糾葛、體制機制;從邏輯上看,它自身還需要認同尤其是價值認同做基礎,擁有價值認同的人,彼此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會被理解乃至接納,他們會由此結成牢固的利益連盟,進退協同,榮辱與共。樂觀設想,如果我們的政府、專家和企業能夠同普羅大眾結成這樣的利益聯盟,哪里還用得著如此大費周章?!
毫無疑問,價值認同的建立絕非朝夕之功。當下,我國社會已形成多元利益格局,社會精英集團與普通民眾之間尤其形成比較尖銳的利益沖突,PX項目只是這種沖突的具體表現,在這種嚴重沖突下侈談價值認同近乎天方夜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社會經濟已高度發達的歐美國家,類似PX項目等可能涉及環境、健康等爭議的案例俯拾皆是,為爭取自身利益,所在社區民眾要么訴諸公堂,要么游行聚義,鬧出的極端事件并不鮮見;但更為常態的,是控辯雙方漫長的爭論和討價還價,雙方都竭盡全力去搜集于己有利的證據,希圖獲得社會輿論的普遍支持。這個過程可能增加了解決問題的成本,但也換來了不同利益、不同主張的交流互動,保證了決策的科學和民主,最終促進了社會融合及價值認同的確立。
如果說社會和諧是一項長遠收益,不同利益群體間的長期協調就是保證這項收益的必要成本,這一成本表面上是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投入,實質上是社會資源大規模合理調動的根本保障。正像啟動一項PX項目所需要的那樣,社會經濟要發展,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和自然地理資源的調動均不可少,這于個體和群體的未來都大有裨益。但資源的大規模調動往往涉及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一拍即合絕無可能;為了獲得根本認同,你甚至要犧牲一定的預期收益,給不同利益群體表達訴求的均等機會和足夠時間。這都是成本。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經濟社會成就也是建立在對社會資源大規模調動和資源投入基礎上的,但為了“超英趕美”,基本跨過了社會協調過程,省卻了必要的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成本,當然,也剝奪了民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而長期缺乏社會協調與基于科學溝通與專業解釋的互動過程,也逐漸加大了社會經濟持續進步的成本,PX等工業項目一再出師不利就是這種“欠債不還”的苦果。如今,我國民眾的權利意識與日俱增,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大為提高,暗示重大決策的社會協調與溝通成本已經變得不可節省,這要求決策層尊重社會進步規律,在社會協調與溝通成本方面及早“欠債還錢”,為今后更好地調動社會力量支持國家經濟社會建設贏得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