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空而出”產業方興未艾
“我們使用的是與某明星求婚同款的無人機,經過半年試用,在事故處理、應急車道疏堵抓拍等方面,這個像玩具一樣的小飛機給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便利。”江西交警總隊直屬一支隊第四大隊教導員何志劍饒有興趣地向記者介紹。
在交通管理方面的使用,只是無人機涉足的一個方面。作為新興產業,無人機已“飛”出軍事領域,在全球范圍內大量運用于多個商業領域。近年來,“無人機+”產業更是“騰空而出”,方興未艾。
目前江西共有數十家提供民用無人機服務的公司,業務范圍包括農業植保、娛樂航拍、國土資源測繪等。在宜春市,一家保險公司為解決農業保險承保、定損、理賠難題,運用無人機航拍、GPS和飛行自駕系統,建立了農業風險遙感數據采集、分析和展示平臺,打造農業保險量化管理新模式,無人機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展。
“無人機作為一個空中平臺,想具備什么功能取決于攜帶什么機載設備,這是無人機和互聯網相通的地方。”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西通航研究院項目經理曹麗山告訴記者,“‘無人機+’和‘互聯網+’類似,都可以通過與傳統行業的跨界融合開辟新的發展‘藍海’,不斷改變人們生活、工作方式。”
市場廣闊潛力巨大
美國《航空與太空技術周刊》刊登的分析報告認為,未來10年,全球無人機市場規模將達到673億美元。
近年來我國無人機產業發展迅速,訂單數量每年以15%左右的比例上升,一些公司的業務量甚至出現“井噴”。
受訪專家認為,我國民用無人機產業發展迅速,其主要原因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產業鏈配套較為成熟,相關硬件采購方便。一些企業更是積極創新,已從傳統的代工階段開始進入自主研發階段;
二是硬件成本曲線不斷下降,大部分傳感器成本大幅降低,并更加智能化、低功耗,成為推動我國無人機快速發展的巨大優勢;
此外,進入門檻低也是民用無人機迅速興起的重要原因。目前,市場上的民用無人機大多是結構簡單的旋翼無人機,許多“發燒友”可以自己組裝,國內許多無人機企業創始人都是從玩航模起家。
中航天信(北京)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安琪表示,與國外相比,國內民用無人機產業在技術和成本控制方面都有較大優勢,中國無人機市場潛力巨大。
“在諸多利好政策背景下,目前我國民用無人機產業已迎來發展的‘黃金機遇期’。”黃安琪說。
“飛得更高”需跨多道“門檻”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民用無人機行業存在不少薄弱環節,無人機如何才能“飛得更高”,既需加大扶持,更待規范監管。
首先,市場主體實力參差不齊。專業從事無人機生產和服務的江西大角星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凡介紹說,目前多旋翼無人機操作難、損毀率高,具有無人機操作職業資格的專業飛手很少。由于行業準入門檻較低,真正具有自主研發、生產、服務能力的企業并不多。即使是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也因為業務發展迅速,專業人員不足,后續服務難以跟上市場需求。
“無人機在執行任務中出現損毀,江西沒有售后服務點,只能寄回生產公司維修,前后花了近一個月時間。”何志劍告訴記者。
其次,行業缺乏統一規范。以植保無人機為例,僅有湖南、深圳等少數地方出臺了較為具體的行業標準。江西新余市農業局植保站站長周裕琪告訴記者,與傳統方式相比,使用無人機植保成本低、效率高,在南方丘陵地區發展前景看好,但由于沒有統一規范和標準,植保噴灑都是根據經驗進行,因此他們使用無人機植保還只是處于考察階段。
受訪者認為,國家對民用無人機產業發展壯大尚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最便宜的植保無人機市場價格在5萬元至20萬元之間,加上保養維護費用,對于農戶來說是筆不小的負擔。在江西,由于植保無人機還沒有納入農機補貼范圍,多數農業合作社在昂貴的價格面前只能望“機”興嘆。
據江西省農業廳統計,2015年江西擁有植保無人機135架。而出臺了補貼政策的湖南,2014年植保無人機預訂量超過1000架,是上一年的7倍。
受訪的無人機使用者和生產商建議,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無人機飛行管控的專門法規,使民用無人機在法律監管范圍內“飛得更好”。
“我們使用的是與某明星求婚同款的無人機,經過半年試用,在事故處理、應急車道疏堵抓拍等方面,這個像玩具一樣的小飛機給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便利。”江西交警總隊直屬一支隊第四大隊教導員何志劍饒有興趣地向記者介紹。
在交通管理方面的使用,只是無人機涉足的一個方面。作為新興產業,無人機已“飛”出軍事領域,在全球范圍內大量運用于多個商業領域。近年來,“無人機+”產業更是“騰空而出”,方興未艾。

目前江西共有數十家提供民用無人機服務的公司,業務范圍包括農業植保、娛樂航拍、國土資源測繪等。在宜春市,一家保險公司為解決農業保險承保、定損、理賠難題,運用無人機航拍、GPS和飛行自駕系統,建立了農業風險遙感數據采集、分析和展示平臺,打造農業保險量化管理新模式,無人機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展。
“無人機作為一個空中平臺,想具備什么功能取決于攜帶什么機載設備,這是無人機和互聯網相通的地方。”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西通航研究院項目經理曹麗山告訴記者,“‘無人機+’和‘互聯網+’類似,都可以通過與傳統行業的跨界融合開辟新的發展‘藍海’,不斷改變人們生活、工作方式。”
市場廣闊潛力巨大
美國《航空與太空技術周刊》刊登的分析報告認為,未來10年,全球無人機市場規模將達到673億美元。
近年來我國無人機產業發展迅速,訂單數量每年以15%左右的比例上升,一些公司的業務量甚至出現“井噴”。
受訪專家認為,我國民用無人機產業發展迅速,其主要原因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產業鏈配套較為成熟,相關硬件采購方便。一些企業更是積極創新,已從傳統的代工階段開始進入自主研發階段;
二是硬件成本曲線不斷下降,大部分傳感器成本大幅降低,并更加智能化、低功耗,成為推動我國無人機快速發展的巨大優勢;
此外,進入門檻低也是民用無人機迅速興起的重要原因。目前,市場上的民用無人機大多是結構簡單的旋翼無人機,許多“發燒友”可以自己組裝,國內許多無人機企業創始人都是從玩航模起家。
中航天信(北京)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安琪表示,與國外相比,國內民用無人機產業在技術和成本控制方面都有較大優勢,中國無人機市場潛力巨大。
“在諸多利好政策背景下,目前我國民用無人機產業已迎來發展的‘黃金機遇期’。”黃安琪說。
“飛得更高”需跨多道“門檻”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民用無人機行業存在不少薄弱環節,無人機如何才能“飛得更高”,既需加大扶持,更待規范監管。
首先,市場主體實力參差不齊。專業從事無人機生產和服務的江西大角星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凡介紹說,目前多旋翼無人機操作難、損毀率高,具有無人機操作職業資格的專業飛手很少。由于行業準入門檻較低,真正具有自主研發、生產、服務能力的企業并不多。即使是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也因為業務發展迅速,專業人員不足,后續服務難以跟上市場需求。
“無人機在執行任務中出現損毀,江西沒有售后服務點,只能寄回生產公司維修,前后花了近一個月時間。”何志劍告訴記者。
其次,行業缺乏統一規范。以植保無人機為例,僅有湖南、深圳等少數地方出臺了較為具體的行業標準。江西新余市農業局植保站站長周裕琪告訴記者,與傳統方式相比,使用無人機植保成本低、效率高,在南方丘陵地區發展前景看好,但由于沒有統一規范和標準,植保噴灑都是根據經驗進行,因此他們使用無人機植保還只是處于考察階段。
受訪者認為,國家對民用無人機產業發展壯大尚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最便宜的植保無人機市場價格在5萬元至20萬元之間,加上保養維護費用,對于農戶來說是筆不小的負擔。在江西,由于植保無人機還沒有納入農機補貼范圍,多數農業合作社在昂貴的價格面前只能望“機”興嘆。
據江西省農業廳統計,2015年江西擁有植保無人機135架。而出臺了補貼政策的湖南,2014年植保無人機預訂量超過1000架,是上一年的7倍。
受訪的無人機使用者和生產商建議,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無人機飛行管控的專門法規,使民用無人機在法律監管范圍內“飛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