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久前,“中國稅負痛苦指數”排名全球第二的說法深深擊中了國人的“稅感焦慮”,當財政收入增速遠超過GDP增速,居民收入增速卻跑不過CPI時,百姓生活壓力不言自明。雖然民眾所承擔的“間接稅”都隱藏在不易察覺的經濟行為當中,但是源于“高稅負低福利”的設計安排,居民逐漸體會到稅負的“痛感”。
近年來,稅務籌劃問題已經引起企業和個人的普遍重視。在現有稅制格局下,人們對通過合理籌劃達到降低企業和個人稅負的意識日漸增強。稅務籌劃范圍廣泛,貫穿各行業、各企業以及各稅種,可采用多種手段相配合進行。可以說稅務籌劃既有特性,又存在共性,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究。
本期我們就從“財稅之道”說起,著眼于家庭與企業如何合理避稅、籌劃稅負,保有財富!
理論篇
富人節稅勢在必行
稅收漲勢不停
近十年,我國稅收收入以年均25%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長,稅收收入的增速超過了GDP增速的二倍。2010年我國稅收收入超過7.3萬億元,2011年前10個月的稅收收入已經超過7.9萬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達到26.6%。美國福布斯雜志最近推出的“稅負痛苦指數”榜單顯示,中國稅負痛苦指數高居世界第二。雖然這一排名受到國家稅務總局以及一些官方學者的質疑,但中國宏觀稅負過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宏觀稅負過重并不利于一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因此,我國最近幾年也開始對相關稅制進行調整和改革。2008年3月1日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從1600元提高到2000元,2011年9月1日又提高到3500元;2009年1月1日增值稅起征點從月銷售額600元~2000元提高到2000元~5000元,2011年11月1日又提高到5000元~20000元,如果按照最高標準計算,個人年銷售額在24萬元以下的均不用繳納增值稅。2011年11月1日增值稅、營業稅的起征點又同時提高到月營業額5000元~20000元。國務院還決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區和行業開展深化增值稅制度改革試點,逐步將目前征收營業稅的行業改征增值稅,而上海的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將成為試點。該政策是中央實施結構性減稅、減輕企業負擔、支持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也宣告了一輪以中央讓利為主的財稅體制改革的開啟。
富人稅負加重
與此同時,中國高凈值人士的數量和資產總額也在迅速增加,2008年,中國內地個人持有可投資資產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高凈值人群約30萬人,持有可投資資產達1億元人民幣以上的超高凈值人群也接近1萬人。2010年,中國高凈值人士達到50萬人,共持有可投資資產15萬億元。
宏觀稅負降低并不代表高凈值人士稅負會降低,恰恰相反,我國高凈值人士的稅負會隨著宏觀稅負的降低而有所增加。隨著高凈值人士資產與中國宏觀稅負的不斷增長,節稅逐漸成為高凈值人士的迫切需求。2007年張大中因轉讓大中電器而一次納稅5.6億元,宗慶后因被舉報隱瞞境外所得而一次補稅2億元已經揭開了高凈值人士節稅需求的序幕。
上一頁12345678910>>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