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一記春雷乍響。銀監會日前發布的“8號文件”讓商業銀行理財市場驟起波瀾,文件發布次日,部分銀行股價大跌,被投資者大肆拋售。對銀行來說,這一緊箍咒究竟具有多大殺傷力?多少銀行理財產品業務規模將面臨大幅縮水?近年來持續火熱的銀行理財市場又將如何發展?
9家上市銀行
理財業務余額4.29萬億
所謂“8號文件”,是銀監會3月底下發的《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根據監管機構要求,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余額以理財產品余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所謂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即包括未在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包括但不限于信貸資產、信托貸款、委托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等。
近年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始終處于飛速發展階段。據銀監會數據,2012年末全國銀行業存續理財產品賬面余額7.1萬億元,其中多數份額被上市銀行占據。
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時,已有11家上市銀行公布2012年業績情況,其中,9家銀行披露了理財產品業務余額,全球最賺錢銀行工商銀行(601398)的理財產品余額在這9家銀行中遙遙領先。該行去年境內銷售各類個人理財產品46706億元,比上年增長12.9%,理財產品余額突破1萬億元。建設銀行(601939)居次,該行去年自主發行理財產品5548期,發行額54460.69億元;年末余額8823.99億元,其中保本型理財產品余額3576.82億元;實現理財收入87.89億元,增幅16.10%。
據中國銀行(601988)副行長王永利介紹,該行去年末表內理財產品余額是1579億元,已經比去年初壓縮了將近4000億元,今年依然在適度壓縮;而表外理財余額是5427億元,比去年初增加了3000多億元。農業銀行(601288)去年發行個人理財產品36557.94億元。截至去年底,個人理財產品余額為3344億元。
招商銀行(600036)、光大銀行(601818)理財產品業務余額均超過3000億元。其中,招商銀行截至2012年底理財產品余額3701億元,在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限制方面略有超標。光大銀行理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達3083.53億元,全年理財產品累計交易量達1.36萬億元,實現理財中間業務收入15.51億元。
截至去年底,中信銀行(601998)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784.51億元,其中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380.04億元,代理銷售存續規模404.47億元。而交通銀行(601328)在業績發布會上也表示,理財產品余額為2650億元,投資非標準債權僅幾十億。平安銀行(000001)去年理財產品累計發行規模約1.4萬億元,保本理財產品發行規模約1萬億元;實現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6.54億元,同比同口徑增長82.75%。截至去年底,該行理財資金余額約1500億元。
根據北京商報記者粗略統計,除去2家上市銀行沒有披露詳細的數據外,截至去年底,上述9家上市銀行的理財業務余額約為4.29萬億元,占全國商業銀行總規模的六成之多。
部分股份制銀行
“非標”產品超半數
那么對于規模體量如此之大的上市銀行來說,究竟有多大規模的非標業務面臨縮水呢?北京商報記者從相關業內人士處了解到,8號令對銀行的具體影響取決于各家銀行現有的銀行理財產品中非債權資產的設置規模有多高,對股份制銀行的影響遠遠高于國有銀行,部分股份制銀行可能要壓縮近半的非標類產品。
據中信證券(600030)研究部預測,在4家國有銀行中,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的理財產品余額相對較小,預計非標準債權資產占資產總額的比例低于監管標準;相比之下,工商銀行的非標債權資產壓力較大。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也直言,2012年末,工行理財產品余額超過了1萬億元,累計發行61850億元。目前投資于非標債權的理財產品占比略高于銀監會要求。
相比之下,股份制銀行面臨更大的壓力。上述業內人士透露,比如興業銀行(601166)目前的理財產品體量在4000億-5000億元,如果按照銀監會的新規,理財產品規??赡軌嚎s至1000億-2000億元。同時,中金公司最新報告稱“興業銀行已公布的2012年三季報理財產品4200億元,"非標產品"占比50%,興業銀行去年末數字和比例與三季度大致相當。按此計算存量2100億元,超額800億元”。
同時,中信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信銀行非標準化債權類產品規模為1515億元,占整個理財產品總規模的64%。這表示中信銀行要壓縮一半以上的非標類產品規模。此外,招商銀行副行長李浩在日前的業績發布會上表示,截至2012年底該行理財產品總量3700億元,主要在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限制方面略有超標,預計未來3-5個月能完成整改。
據普益財富發布的分析報告顯示,根據銀監會數據,2012年末全國銀行業存續理財產品賬面余額7.1萬億元,其中投向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占34%,項目融資類占30%,存款類占22%。其他投資方向和占比分別為權益類占11%,衍生工具類占1%,其他資產以及未投資頭寸合計占比2%,即2012年一半左右的銀行理財資金流向了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35%左右的資金投向非標債權資產。反映在產品數量上,2012年17342款(占比48.46%)產品為債券和貨幣市場類;而包含了非標債權的產品達16645款(占比46.50%)。
銀行可加大債券類資產配置
近年來,隨著股市行情萎靡不振,股票、基金等投資方式回報率大幅下降,而投資穩健收益率又比較高的銀行理財產品成為很多居民個人理財投資的首選產品。根據銀監會的新規,商業銀行應向理財產品投資人充分披露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情況,包括融資客戶和項目名稱、剩余融資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結構等。這意味著以往遭受投資者詬病的理財產品不透明現象將會得到解決,投資者有權利了解其理財產品資金的投向,以及投資到期后投資收益的分配情況。
8號令增強了理財產品的認知度及透明度,但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如何避免理財產品業務規模的大幅縮水則是面臨的主要問題。普益財富研究員曾韻佼認為,在非標債權資產占比受限后,商業銀行除了可以通過清理資產池中的非標債權資產,降低其總額來滿足監管要求之外,還可以加大對債券資產、同業資產等標準債權以及貨幣市場類資產配置,做大理財產品整體余額來達到監管規定。但不管采用何種方法,都會造成今后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的增加、項目融資類產品的相對減少。
同時,非標債權資產占比的限制,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商業銀行在該類業務上的創新,今后商業銀行必然會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結構性產品、資產管理類產品等領域,從而推動銀行理財產品多品類的發展創新。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理財產品幾乎都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2012年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的平均收益為4.80%,也較市場平均收益(4.56%)高出0.24個百分點。雖然目前尚無專門的口徑統計非標準化債權資產類產品,但根據其資產特性和市場經驗,可以得出這類產品具有期限較長、收益較高的特征。曾韻佼認為,這將導致今后各類產品風險和收益的分化:以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為投資對象的產品風險和收益將較低,以融資類項目為投資對象的產品風險和收益將較高,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收益層級將更加明晰。
《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要點解讀
新規第五條:商業銀行應當合理控制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總額,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余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產品余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
商報點評:這意味著商業銀行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理財產品將大幅壓縮。
新規第一條: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是指未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包括但不限于信貸資產、信托貸款、委托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各類受(收)益權、帶回購條款的股權性融資等。
商報點評:這是銀監會首次界定了“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明確了“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業務監管的范圍。
北京商報記者 閆瑾 孟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