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投資者“既愛又怕”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近期熱度攀升。一季度以來市場資金面持續寬松,傳統的貨幣市場、票據及債券類理財產品收益率不佳,市場整體的收益率水平維持在4.50%左右,而結構性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優勢凸顯,一些掛鉤股票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甚至高達10%。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目前銀行發行的掛鉤股票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幣種較為豐富,例如匯豐銀行一年期“匯享天下”以及兩年期人民幣“匯聚中華”結構性投資產品收益率分別為8%和5.4%。平安銀行(000001)此前發行的聚財寶結構類(掛鉤股票)2013年7期理財產品,以8%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
但要想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某外資行近期發行的股得利1313期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0.05%-12.55%,期限為一年,主要的掛鉤標的為單一股票中國銀行(601988)H股,產品的實際收益最終取決于中行H股的走勢將落在哪個預設條件下。只有股票最終收市價高于初始收市價、漲幅低于并非常接近25%,客戶才能得到最高預期收益率。如果漲幅超過25%,那么客戶收益只有4.5%-5.5%。若收盤時股價低于初始水平,那客戶只能得到0.05%的收益率。
事實上,結構性理財產品是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高危區,其投資對象由固定收益證券和以期權為主的衍生金融工具組成,其到期收益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固定收益證券投資所帶來的收益,另一部分是衍生金融合同所帶來的收益,投資者是否能夠獲得較高的預期收益率取決于后者的收益大小。如果市場表現不好,將會導致這些產品達不到預期收益,以前不少預期收益較高的掛鉤產品往往因為市場表現不佳,最后收益很差。這幾年,掛鉤型產品陰溝翻船的例子數不勝數,剛剛公布的某銀行一款黃金掛鉤型產品,預期收益率8.5%,實際收益率僅為0.36%。
用通俗的例子來講,結構性產品有點類似于“押大押小”的賭局:押對了,客戶就可拿到高收益;押錯了,不僅拿不到收益,連本金都有可能虧損。有數據顯示,國內銀行理財市場發展至今,有2602款結構性理財產品分別公布了預期和到期收益率,其中有2235款產品實現了最高預期收益率。而在367款未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的產品中,掛鉤于股票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是最多的。可見,即使是一些專業機構也很難對股票價格準確預測。因此,投資者在挑選掛鉤股票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時也要再三考慮,謹慎投資。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