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產池整頓的推進,銀行理財產品的格局將發生變化。過去短期限、高收益的現象將逐漸淡化,中小銀行理財產品高收益的優勢也將慢慢被削弱,投資者的投資理財決策應順勢而變。
資產池讓理財產品短期限、高收益成為可能,但隨著多對多資產池理財產品整改的進行,新發行銀行理財產品必須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過去多只理財產品資金混在一個池子里操作的做法將不被允許,那么過去混在一個資產池里的資產將被拎出來,與理財產品一一對應。
而這些資產的期限、收益率及風險都是不同的,拎出來的結果是,投資低風險、短期限資產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將下降;投資期限更長、風險更高或者兼具兩大特點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則將上升,理財產品的風險收益層級會更為清晰。
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的資產雖然還是會混搭,比如組合投資類理財產品的投向可能繼續多元化,涉及債券與貨幣市場、信貸資產、票據資產、新股申購等多個投資品種,但期限較長、變現難的資產則很難納入這類產品的組合,只能單獨拎出來對應更長期限的理財產品。
與此同時,投向相對簡單的理財產品會越來越多,比如單純投資債券和貨幣市場的理財產品、單純投資信貸資產或者票據資產的理財產品,或者證券投資類、股權投資類理財產品等。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時“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將不合時宜,應多關注理財產品所投資的資產,以及不同類型資產的風險高低。
比如投資債券和貨幣市場的理財產品風險相對較小;投資信貸資產的理財產品風險則取決于借款主體的償債能力;證券投資類和股權投資類理財產品風險較大,取決于投資管理人的能力。證券投資類理財產品面臨股票二級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股權投資類理財產品則面臨股權投資退出不暢的風險、押錯寶的風險,但高風險的同時收益率也更有想象空間。
受銀監會《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業內俗稱“8號文”)影響,未來理財產品創新將增多,同時受制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占比達標的壓力,今年中小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面臨回落壓力。
(《證券時報》快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