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布《中國大眾富裕階層財富白皮書》顯示,中國大眾富人隊伍在近兩年迅速壯大, 2012年達到了1,026萬人。他們擁有10萬美元到100萬美元的可流通資產,擁有穩定的職業和居所,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他們是如何聚財的,又是怎樣進行投資的,我們不妨也從這份富人報告中去尋找一些蛛絲馬跡,按圖索驥,去實現我們的“富人夢”。
盼望著,盼望著,手里的銀子多了,富裕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薪水漲起來了,生活好起來了,人們的腳步輕盈起來了。
大眾富人們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大眾富人們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大眾富人們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
以上套用朱自清散文《春》的幾句,道出了大眾富人這個快速發展的群體,不知不覺在我們的社會已經日漸壯大。
黨的十八大報告為國人描繪了一幅宏偉的“中國夢”藍圖。對于普通人來說,他們的“中國夢”里總會有一個財富夢。“到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比2 010年翻一番”的具體指標,好似指路明燈一樣,指導著人們在通往財富增長的道路上奮勇向前,這也成為國人為之奮斗的“中國夢”一個縮影。
超過1000萬的大眾富人
那么,所謂的大眾富人到底是個什么情況呢?
參考國際通行標準,國際知名財經雜志《福布斯》定義的中國大眾富裕階層,是指個人可投資資產在10萬美元(約63萬元人民幣)至100萬美元(約630萬元人民幣)之間的中國中產階級群體。這部分人群中,很大一部分被通俗地稱為“高級白領”。其中,個人可投資資產包括個人持有的流動性資產,如現金、存款、股票、基金、債券、保險(行情 專區)及其他金融性理財產品,以及個人持有的投資性房產等。
3月28日,《福布斯》中文版聯合宜信財富,發布最新調研成果《中國大眾富裕階層財富白皮書》。報告顯示中國大眾富人隊伍在近兩年迅速壯大,2010年這一群體人數達到了794萬人,2012年達到了1,026萬人。按照近幾年個人資產增速推算,這一群體在2 013年底將達到1,2 02萬人。現在,這個數量已經被當成一個群體拿來說,這一群體所掌握的私人財富也在快速增加,他們目前的人均可投資資產在133萬元左右。
那么,這些大眾富人是如何聚財的,又是怎樣進行投資的,值得我們研究學習。我們不妨也從這份富人報告中去尋找一些蛛絲馬跡,按圖索驥,或許也可以實現我們的“富人夢”。
年輕的高學歷大眾富人
哪些人是大眾富人呢?
今年30歲的王昆侖目前在北京一家大型民企工作,典型的“80后”。他2005年大學畢業之后就來到北京,成為北漂一族,現在年薪已經達到20萬元,在北京有一套自住房。看到這份報告上的標準,他笑言沒想到自己已經成為大眾富人。
報告顯示,81.1%的大眾富人出生于19 6 0年~1989 年,這說明目前“60 后”、“70 后”與“80后”為中國大眾富人的主體。值得注意的是“70 后”( 年齡約30 歲~40 歲) 占比33.6%,這部分人經過一定的社會積累,成為大眾富裕階層的中堅力量。
只是年富力強還是不行的,再看看他們的學歷。這些大眾富人的學歷普遍較高,本科學歷占50.7%,本科以上占16.6%,兩者加起來占比近7成。高學歷、年富力強是這些大眾富人最重要的標簽。30歲大學本科畢業的王昆侖顯然符合以上大眾富人標準。
大多有兩個收入來源
這些大眾富人如何聚財,是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看看報告是怎么說的。
首先從收入來說,在這些大眾富人中,年總收入11 萬元~50 萬元的占54.0%,收入 51 萬元~100 萬元的占27.5%,收入101萬元~500 萬元的占13.8%。
看來要成為大眾富人,月薪最少也得1萬元,沒有達到的“潘俊泵橋Π傘
大眾富人這些收入是怎么來的?報告顯示,57.1% 的大眾富裕階層財富全部或部分來自于工資或企業分紅,緊隨其后的財富來源依次為企業、房地產(行情 專區)投資、股市投資等。
以上數據看似沒什么亮點,但其中一個數據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即“有42. 3% 的大眾富裕階層擁有兩個及兩個以上的收入來源。”馬無夜草不肥。看來,簡單的想靠工資成為大眾富人,有點難。
僅僅依靠工資收入的王昆侖目前還沒有其它額外收入,最近他正準備入股朋友新開的一家小型公司。“只靠工資,很難攢下錢,到我們這個年齡,都會尋找一個第二職業。”他告訴《投資與理財》記者。
40歲的張少華是個典型的“70后”,目前在山西太原有一家自己的公司,每年有固定50多萬元的收入,可以說是衣食無憂,而他最早的財富積累竟然是炒房所得。早年在北京工作的他,在2003年用20萬元在北京買了第一套房。從2005年開始,他賣了自己那套房,開始專心炒房,到2010年帶著炒房積累的500萬元,回到老家太原,開了現在這家公司。
報告也顯示房產投資為這些大眾富人積累財富,立下了汗馬功勞。
盡管有觀點認為,高房價正吞噬中產階層的“中國夢”,但“白皮書”顯示,74%的大眾富人擁有2套及以上房產,39. 9%的大眾富人擁有3套及以上住房。其中,房地產投資獲利的財富來源占據了不小比例,有18.8%。
這表明,不少大眾富人的財富積累是依靠房地產。但現在看來,在國家的嚴厲調控之下,房地產投資機會不再,通過投資房產實現大眾富人夢,可能性已經很小,這就需要尋找下一個“房地產”。
“我最慶幸的是早早在北京買了房子,不然,現在肯定是無房一族,更談不上大眾富人了。”談到房產,王昆侖慶幸自己當初負債買房的選擇。如果不是2007年就買了房子,現在他的錢可能都會用來買房子了。
富人們更愛理財
手有閑錢的這些富人是怎么理財的呢?
不同資產規模的大眾富人對于閑置資金的管理方式是有所不同的。
整體來說,大眾富人階層有88. 0% 的人運用個人資產進行了投資,其中資產規模在300 萬元~600 萬元的人群中,有高達91.8% 的人運用個人資產進行了投資。在滿足日常生活以外,這一階層更多的人考慮如何擴大現有資產。可見,大眾富裕階層對于財富增長的強烈渴望。
業內資深人士分析,正值青年的2 0至29 歲人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業上,但是受到通脹等因素的影響,還是愿意把78.5%的閑置資金用來投資。而隨著年齡的增加,事業逐漸穩定,有了一定的資金基礎,這時如何讓手頭閑置資金增值,就成了更為重要的目標,因此進行投資的比例也上升。
進入40 歲以后,一方面希望通過投資來抵抗通貨膨脹帶來的資產貶值,另一方面還面臨著下一代教育的問題,投資比例雖然還在逐步上升,但上升的速度卻開始放緩。當這一階層人群步入老年階段,養老醫療問題開始進入他們的生活,因此資產管理的重點慢慢從繼續積累財富,逐漸轉向穩妥的保守儲蓄。
談到理財,王昆侖告訴記者:“目前,我的錢大多是存定期和買銀行(行情 專區)理財產品,這樣比較保險。我認為,理財首先要保本。”現在,他也開始了解一些股票、基金的知識,準備試著投資一下。
“我的閑錢都是投資公司了,我自認為這比普通理財獲得的回報多很多。”這是張少華的觀點。據他介紹,他的朋友圈里,一些人開始收藏藝術品,他們大多認為藝術品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增值。
報告顯示,近9成大眾富人傾向于中低等風險和中低等收益。這表明,大眾富裕階層投資相對保守,更重視合理回報,但這類投資渠道在國內較少。
王昆侖每年都會帶妻子出國旅游一番,每周踢一次足球賽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移民問題上,他說:“目前還沒考慮過,到我孩子也許會考慮吧。”
而張少華每年都會在國外待一個月,他的大兒子目前已經在美國留學了,過兩年他準備把二兒子也送出國。
他倆的觀點也代表著大多富人的想法,報告也驗證了這一點。與更加富裕的階層相比,大眾富裕階層的移民意愿偏低,76.0%的人表示自己并無移民打算。但是,這一群體中考慮將子女送到國外留學的人數占比達3/4之多。
理財機構的機會
記者從采訪中得知,財富自由是王昆侖現在最大的奮斗目標。“每年能有50萬固定收入,我就可以財務自由了,我的目標是工作到40歲退休。”王昆侖說。
王昆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我有500萬,每年能有10%的收益,那么每年就有50萬的收入。不知道這個想法能不能實現?”
張少華顯然現實了許多,他說:“對于財富自由,我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我的公司已經步入正軌,每年固定都有一定的收入,和幾個朋友開的另外一家公司每年也有相當的分紅,現在可以說已經財富自由了。”
在現實生活中,接近6成的大眾富人將財務自由的門檻定為600萬至3000萬元,將實現時間定為10年以后。這意味著,大眾富裕階層想要實現財富自由,需要更多的努力,來增加自身收入。
報告顯示,超過5成的大眾富人只有1至5年的投資經驗,超過7成只有不超過10年的經驗。入門級的投資經驗,使得大眾富裕階層在財富管理上并不是一帆風順,專業的財富管理服務對他們而言十分重要。
大眾富裕階層正在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一些財富管理機構也開始把目光投注到他們身上。
面對數目龐大的這些大眾富人,財富管理機構如何滿足這一階層在財富保值增值方面的獨特需求?
“過去,國內財富管理機構關注的大多是可投資資產在6 0 0萬人民幣以上的高凈值人士,針對這一群體的研究報告也有很多。但數目最龐大的大眾富人群體,則一直沒有對應的專業財富管理機構。未來,相信大眾富人階層會繼高凈值人士之后,成為財富管理行業的第二增長點。” 現任宜信財富首席財富管理專家的呂騏博士在報告發布會上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