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社會發展,高凈值人群迅速成長,中國的資產管理市場蘊含著巨大的商機。面對琳瑯滿目的理財產品,問題也隨之而來。受到諸多政策因素、制度因素的制約,理財產品市場發展尚不規范完善。創新理財產品的結構設計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文/馮程程
現狀不容樂觀
銀行“缺錢”嗎?一方面,隨著新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開工建設,國家對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監管力度的加強,央行連續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后遺癥,另一方面,高通[微博]脹下存款的實際負利率,銀行面臨巨大吸儲壓力。銀行理財產品承擔起緩解商業銀行資金壓力的任務。
在信貸收緊、信托公司“通道類”業務受到監管的背景下,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以“風險較低、收益穩定”的特點成為信貸類產品的替代者。普通類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方向也開始發生變化。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債券貨幣市場、組合資產管理和外幣債券貨幣市場,票據資產類產品呈明顯上升趨勢。
所謂債券類理財產品,是銀行將上游的融資成本,通過中間層層盤剝后,通過理財產品的形式轉手“賣”給產品顧客,相當于一個借貸的延伸。目前中資銀行的理財產品普遍采用集體運作模式,資金池對應多個標的,并不是專款專用。
就銀行理財產品而言,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的產品線差異甚大,外資銀行偏好發行高風險高收益的發行結構性投資產品,掛鉤國際金融市場的大宗商品、股票等高風險資產。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外資銀行優化其產品設計結構,多嵌入保本保息條款,盡可能避免產品實現零負收益。
外資銀行目前推出的理財產品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結構性理財產品,也稱掛鉤型理財產品,實質上是一種將固定收益證券的特征與衍生交易特征融為一體的新型理財產品。二是代客境外理財產品。產品主要投資于兩類標的資產:一是境外股票和基金;二是境外商業票據和債券。
以結構類理財產品為例,利率掛鉤產品的發行主要集中在北京銀行(601169)、渤海銀行、農業銀行(601288)、渣打銀行、匯豐銀行和星展銀行。股票類產品投資領域廣泛,掛鉤標的以指數基金為主,集中于境外指數基金,掛鉤股票均為境外股票,發行機構主要集中在匯豐銀行、星展銀行、恒生銀行、東亞銀行、花旗銀行、渣打銀行、光大銀行(601818)和法興銀行。
花旗銀行在華理財產品除了結構性理財產品和代客境外理財計劃之結構性票據、海外債券和海外基金系列外,還推出了匯利賬戶和優利賬戶。
優利賬戶是嵌入了外匯期權的掛鉤匯率產品,匯利賬戶是一種結構性浮動收益保本型投資理財產品(若持有賬戶至期滿),投資者是以投資本金所產生的利息購買一個歐式的看漲或看跌數字式期權,投資收益取決于所掛鉤的外匯匯率或商品價格的表現。
總體而言,外資銀行結構類產品的研發設計能力優于中資銀行。中資銀行憑借其自身資源優勢,主要發售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投資方向主要涉及銀行存款、同業拆借,債券回購,國債、央票及金融債等低風險債券,企業債及短期融資券,票據資產,信托貸款及股權投資項目等。
但是也有不少業內學者擔心,一些外資銀行在進入中國理財市場的過程中急于跑馬圈地,導致部分理財產品設計和內部風險控制存在缺陷。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的過程中沒有及時、充分地披露相關信息,尤其以外資銀行的信息不透明程度最高。
據普益財富統計,2010年,在信息披露方面,東亞銀行從2009年度排名第11位下滑至第22位,花旗銀行排名下降17位至第27位,渣打銀行排名也小幅降低4位以致跌出前十強,星展銀行則在發行、到期和運行信息披露方面均較弱而排名倒數第一。
未來值得期待
鑒于我國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各自擁有相對獨立的運營及監管體系,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信托公司只能經營各自的業務。由于銀行不能涉足保險、證券、基金等領域,直接限制了銀行理財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從而限制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發展空間。三個市場相互割裂,客戶資金只能在各自的體系內循環,無法利用其他兩個市場實現增值。
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劍峰看來,中資銀行多以固定收益類產品實現商業銀行的融資功能,股票類產品對他們來說只是"配菜"。即使發售少量的股票類產品,也都對產品的收益上限和下限進行了限制。如此操作的嚴重后果是:中資銀行大大喪失了其在股票類產品中的定價權,令人惋惜。
由于私募基金受制于信托產品參與股指期貨缺乏相關指引,部分陽光私募產品只能借助于類公募專戶理財的方式曲線參與股指期貨,進行套保和套利。
2010 年,以中信證券(600030)、招商證券(600999)等為代表的證券公司開通了股指期貨的交易編碼;隨著第一創業證券金益求金集合計劃的募集,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也做好了進軍股指期貨的準備。
與海外市場股指期貨交易中70%以上是機構的套期保值相比,在當前滬深300股指期貨市場中,機構尚未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不過,有專家分析,滬深300 指數期貨已經出現成交量與持倉量比值同時持續下降的現象,投機氛圍漸漸轉淡,且期現套利空間逐步縮小,這些已經顯示出我國股指期貨開始步入機構時代的跡象。
殷劍鋒認為,隨著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業務的推出,中資銀行依然未能取得股票結構類產品發售的主導地位,這背后的成因值得商榷。其中一個無可爭議的原因就是中資銀行安于現狀,創新動力(310328,基金吧)不足。
“推動人民幣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非常關鍵,投資于境外的這些產品,中資銀行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可能競爭過外資銀行,但是在人民幣產品這一塊,中資銀行超越外資銀行的可能性非常大。”
江蘇淮安發展改革研究會研究院成萬牘認為,股指期貨作為一種風險管理的衍生工具,給保證金杠桿交易、做空機制和T+0交易帶來了投資理念的改變。隨著機構的逐漸介入以及投機交易份額的逐漸減少,股指期貨市場將最終走向成熟和理性,股指期貨也將更多地成為機構風險管理和產品創新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