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權激勵是股權激勵的一種典型模式,指針對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報酬偏低、激勵不足的現象,在公司中進行的有關股票期權計劃的嘗試,以期能夠更好地激勵經營者、降低代理成本、改善治理結構。
除實際股權和虛擬股權激勵之外,公司還可以進行期權激勵,即公司在與經理人簽訂合同時,授予其未來以此時約定的價格購買公司一定數量普通股的選擇權。
比如,某公司在2012年按照每股5角錢的價格向員工配股,2015年員工按照這一價格行權,此時如果公司經營業績好,股價可能已經提升至10元,員工就獲得了每股9.5元的增值收益。如果公司價值沒有提升,員工也可以選擇不買。
期權激勵主要包括贈與、授權、行權、出售四個環節。以2%的激勵比例為例,贈與是未來給你2%的期權,也就是該員工可以持有的股權總數;但2%不會一次性給,而是分次授予,比如每年授予0.5%;從授予到真正持股,員工需要行權(掏錢購買),之后才可以出售轉讓獲取增值收益。
期權激勵看似簡單,其實有很多地方需要權衡。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伙人邵亦波曾談到易趣的例子。易趣在這方面走的是硅谷道路,期權發得早,員工過了試用期就發,幾乎每人都有。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齊心協力把公司做成功,大家都高興。壞處是每個人“免費”拿到,很多人不夠珍惜,覺得期權不會值很多錢。也有公司發得很晚,到了公司快上市時才發,并且發得很少,很多員工都沒有,或者做了兩三年以上的老員工才有。有家從事網絡安全服務的企業,業務進展不佳,為提振士氣,老板決定對競選出的10名核心高管進行1.5%的期權獎勵,這讓其投資人大為震驚:太少了。顯然,該公司激勵不足。股權激勵如果不到位,等于沒激勵。
從期權激勵的模型可以看出,這種激勵方式由于在獲益上需要經歷很長時間,因此弱化了每年的分紅,人們更看重差價,也就是增值。這就使它有了自己的適用范圍,即高成長、低利潤、負現金流的企業,很多TMT公司就屬于這種類型。當當網是一個例子。它上市這么多年依然虧損,假如用分紅權(屬虛擬股權)激勵,人早就跑光了,但它授予的是期權,賺的是股票增值。
在實操中,企業創始人應注意“要買不要送”。期權的核心概念是,我給你期權,大家共同努力,實現公司業績成長,然后大家一起來吃肉,如果沒有實現,就連湯都喝不上。所以,期權一定要讓員工出資購買,因為如果是送的,員工會覺得是否達成目標無所謂,就沒有激勵上的意義。
就適用階段來說,創業公司可以在成長期考慮期權激勵。創業初期,企業往往還沒有利潤,無法分紅,采用實際股權激勵比較好。到了成長期,要根據不同企業的特點靈活選擇股權激勵方式。從核心高管中選擇的未來接班人肯定要給實際股權,對于中層則可以考慮虛擬股權及期權。成熟期一般處于上市階段,股權的近期收益很可觀,可以考慮實際股權激勵;到了高成長后的衰退期,股權已經沒有吸引力,應以現金激勵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