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個8月動蕩的市場讓不少投資者亂了分寸,經歷過光大烏龍指和范鑫美女老板攜款潛逃的事件后,人們顯然對上月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月末沖高有些忌憚。反觀去年出現的數次銀行員工私售理財產品事件,人們的擔憂不無道理。收益率動不動就能上5%的理財產品到底值不值得我們放下戒心?
? ? 產品:警惕金融“山寨”貨
? ? 隨著手頭上的理財產品陸續到期,不少投資者發現自己的存單卻變成了保單,市民們吐槽銀行這種“變戲法”的行為實屬蒙人。 Ken曾在2008年在銀行網點辦理存款時,被誤導購買了分紅險產品。 “記得當時,銀行工作人員推薦我辦理一種存錢送保險(放心保)的存單,并保證五年后可取款,比當時2008年五年定期利息要高,還可以送意外保險,并且有分紅基金,不需要交個人所得稅,利息按復利計算。”直到上月Ken到銀行取錢,卻被銀行告知去保險公司交保單簽名后才能取錢,“到那時我才知道,自己買的竟然是一份保險,收益也少得可憐。 ”
? ? 不少正牌業務員的“飛單”以及冒牌業務員的“山寨”產品,也將投資者害得夠嗆。隨著冒牌業務員事發后逃之夭夭,以及違規操作的業務員被銀行納入“前員工”名單后,即使想討個說法無從著手。
? ? 業內人士指出,虛假理財產品不難辨認,這些產品都存在一定的特征。往往這些產品以及發行人都包裝光鮮,比如有房產抵押、擔保等措施,但又不能提供相應的材料證明;通過奇高的年化收益率、較短的產品期限、月度或季度付息以及低風險的特征吸引投資者;而資金投向不明,且由非金融機構或非知名的第三方理財發行銷售,銷售人員可從中獲得高額返傭。
? ? 收益:風險與費率不能忘
? ? “新聞中時常可見理財產品虧損超過 20%以上,甚至達到 40%至50%,總覺得,理財產品都是騙人,別人都說自己買了理財產品不但沒賺還虧了不少。 ”有網友在微博中表示了自己對理財產品的不信任。而從銀率網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14871款中,存在93款產品未達預期收益率。未達標率不及1%,理財產品顯得比想象中要靠譜得多了。
? ? 理財達人Brooke與筆者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有些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基本常識并不太了解,而這類‘門外漢’最容易被銷售人員所吹噓的高收益忽悠。面對眼花繚亂的產品以及天花亂墜的形容,投資者容易忽略理財產品背后的風險。 ”
? ? 而銀行業內人士也建議,投資者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產品,而目前理財產品按收益類型可分為保本浮動收益類、保本保證收益類、非保本浮動收益類。風險承受能力差的投資者,應盡量選擇保本型產品,或投資于債券、貨幣市場等較為穩健的理財產品。而風險承受能力較差的資金,如準備購置房產的就不用來購買理財產品。同時,投資者也要學會止損,特別是大幅虧損時要止損。很多理財產品在展期內虧損幅度反而進一步加劇,對此一定要有充分的認識。
? ? Brooke還稱:“投資者除了容易忽略風險,還容易忽略如產品銷售費,托管費、投資管理費等相關收費項目,不少投資者認為百分之零點幾的手續費不算啥。 ”但筆者發現,隨著收益的提高,幾家銀行已經悄然提高了理財產品銷售費率。Brooke也提醒道:“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看準費率,免得花冤枉錢。銀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里雖然寫了這些內容,但理財經理不會專門指給你看,所以市民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認真閱讀說明書,了解相應的費率。一旦遇上高費率,極有可能抵沖部分收益。 ”
? ? 爭議:超額收益應該歸誰
? ? 銀行“獨吞”理財產品超額收益的“潛規則”向來被人詬病。但筆者發現,不少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對超出預期收益外的收益基本沒有了解。
? ? 有業內人士根據一家城商行發售的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的公開信息測算,被銀行拿走的超額收益有可能高達1.475%,加上0.2%的銷售費用,合計1.675%,與投資者最終收益(3.9%)的比值高達43%。 “一直以為預期年化收益是銀行能給的最高收益,從沒想過還有超額收益啊。”長期有購買理財產品的Sunny被問及時有種“如夢初醒”的感覺。
? ? 據悉,當前基本所有的銀行理財說明書都約定:客戶最多可獲取預期最高收益率,超過部分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收取。 Fred對此表示憤懣不平:“投資者只能享有預期最高收益率的固定收益,不能享有超額收益,但卻需承擔所有投資風險,存在明顯的收益與風險不匹配、權利義務不對等的情形。 ”
? ? 而有專家指出,這種權利義務的約定與優先股相似。優先股即無利潤則不分,有利潤優先按固定股利分配優先股東,剩余歸普通股東。優先股必須以普通股的存在為前提、為基礎。投資者獲取固定收益、銀行獲取剩余收益,相當于投資者認購的是理財優先份額,那就要求銀行輔以認購次級份額,只有銀行認購了一定規模的次級份額才有權利獲取剩余收益。
? ? 近期,上海農商銀行的一款產品將超額收益按照二八成比例分為銀行和投資者共有,銀行不再“獨吞”超額收益。對于剩余收益歸投資者所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支持。投資者獲取剩余收益就會使得投資者會主動去關心理財產品的投資表現、關心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關心理財產品的單獨核算情況,真正明白理財產品不保本、不剛性兌付,其收益由投資表現決定,隨投資收益的浮動而浮動,同時也使單獨建賬、單獨核算對投資者來說真正有意義、真正的落到了實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