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泛鑫保險代理公司老板攜款潛逃事件曾在國內引起轟動,也讓銀行業理財產品銷售的問題暴露,蒙受損失的投資者一部分是從銀行購買的泛鑫保代推出的理財產品。這部分產品都由客戶經理私下違規銷售,而投資者在購買時并不知情。身為非業內人士,普通投資者面對復雜的理財產品容易云里霧里,本期享理財我們就來和大家聊聊如何培養一雙辨識理財產品的慧眼。
高收益背后藏風險
去年上映的香港電影《奪命金》開頭的一幕至今讓人印象深刻,在金融危機不景氣的經濟形勢下,一個從未買過理財產品的老人在聽到投資經理介紹一款產品高收益后,完全忽略了它的風險就買下,而客戶經理迫于業績壓力也故意淡化風險。
電影來源于生活,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件也層出不窮。銀行銷售人員提出某些理財產品“高收益”等特征時,投資者的注意力被吸引,本應注意到的細節就被忽視掉了。
浦發銀行(600000)長風支行嚴敏珠介紹,目前,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銀行自己研發并銷售的,一類是授權代理銷售的,自研自銷的產品風險比代銷產品更低。正常情況下,銀行正規的代銷理財產品在客戶簽署的產品協議中有銀行和產品投資方雙方印章,宣傳資料上也會提及具體代銷銀行的名字。
購買過程擦亮眼睛
如何最大化保護自身利益呢?市中行浦東開發區支行郎一婧這樣建議:“辨別產品應從購買前開始,先在銀行官網上搜索這款產品是否存在。大部分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會在銀行的官方網站上公布,并顯示產品動態。
投資者確認理財產品存在并決定購買后,會到銀行填單認購,這當中也有許多講究。上海農商行徐匯支行王磊提醒投資人,通常情況下,如果是正規渠道代銷的產品,銀行會要求客戶購買產品的資金歸集到自己銀行的賬戶,基本不會出現用他行卡或他行賬戶購買的情況。
購買完成后,銀行會將有客戶簽名和蓋有銀行印章的產品購買合同和相關產品說明書一式兩份,投資者務必保存好相關憑證,這是一旦發生產品違規等糾紛時的重要維權依據。
用小竅門給資金“上保險”
此外,經驗豐富的銀行理財經理們還向大家提供了幾個小竅門。
市中行南匯支行潘衛建議,在做理財咨詢前,可以先請理財人員出示相應的工作證以及資格證書以確認身份。市中行靜安支行薛瑩說:“銀行合規銷售的產品都是公開的,您可向其他銀行工作人員多問一句"這個產品怎么樣?"如果產品是客戶經理私下違規銷售的,其他同事就不會知道它的存在。”
了解產品時,只聽口頭介紹是沒有保障的,要看到具體產品合同才能拍板。平安銀行(000001)浦南支行趙怡分析:“對于理財人員介紹的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風險等級、保本與否等要素不能光看銀行宣傳板或宣傳單頁,也不能光聽理財人員口頭介紹和保證,而是需要讓理財人員提供相應的產品合同文本仔細閱讀后方能簽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