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理財觀念的逐漸轉變,存儲已經不再是人們處理剩余資金的唯一方式。股票、基金……面對諸多的理財產品,消費者在擁有了更多可以安排余富資產方式的同時卻也產生了新的問題,怎樣才能合理規劃自己的理財方案呢?基于這種現狀,一種“只賣規劃不賣產品”的新興理財業務―第三方理財悄然興起。但同時,由于準入門檻較低,缺乏統一的行業監管,在面對各種打著“理財”旗號的“理財機構”面前,消費者常常會感到不知所措。


貸款小廣告不靠譜



貸款小廣告不靠譜
走在街角巷尾,打著“專業貸款”“金融咨詢”等旗幟并號稱專業理財公司的小廣告屢見不鮮,各種理財產品推介單也是五花八門。“本公司長期代理個人、企業貸款,無需擔保 、無需抵押、當天放貸,并提供其他各種金融咨詢。”近幾日,市民孫女士時常收到類似這種涉及借貸及套現內容的手機短信。“本來對這些短信內容并沒有很在意,但前幾天由于急需購貨,手頭資金出現緊張,再次收到這種短信時,不免有些心動。”孫女士告訴記者,出于好奇,自己便按照短信上提供的信息和對方取得了聯系。
“雖然貸款利息高些,但對方稱貸款手續要簡單得多,只要查證貸款人的身份后,當天即可發放貸款。”孫女士有些苦惱道,出于提防心理,自己也一直在猶豫到底要不要通過這種方式去借貸。“不少廣告宣稱可以無條件快速發放短期貸款,其實這并不符合銀行正常的貸款審查程序和放貸要求,基本上均屬于私人高息放貸行為。”對此,富成投資的負責人馬先生表示,一些企業打著理財投資等名義發布“貸款廣告”等內容,其背后也不乏存在詐騙的可能。
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利率的4倍
“凡是放貸的金融機構必須要通過人民銀行批準,且不允許采取先付利息或在本金里扣除利息的做法。因此無抵押貸款基本上都是一個圈套。特別是對于那些不熟悉銀行業務、急需資金的市民來講,稍不注意就很容易落入對方的陷阱。”馬先生提醒市民,如果消費者需要向第三方理財進行借貸,對方的利率雖然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將不予保護。
除了“快速借貸”之外,目前市場上諸多自稱第三方理財的機構,為吸引顧客購買其代理或者自創理財產品,往往承諾其高收益率和保本保息,特別是一些對投資并不太了解的消費者來講,如果碰到這種許諾高收益和低起點的理財機構,一定要擦亮雙眼,提高警惕。“特別是在一些理財產品的說明中,關于預期收益率的標注。”
不要迷信預期收益
據了解,預期收益是指如果沒有意外事件發生時根據已知信息所預測能得到的收益,因此預期收益不等于實際收益。“在投資理財中,預期收益是進行投資決策的關鍵輸入變量 ,眼下推出的一些理財產品 ,看上去收益率高于存款利率,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收益率前面寫著"預期"兩個字,就是說并不保證最后一定能得到這個收益率。因此,購買這類產品還得仔細斟酌。
“真正的第三方理財是指那些獨立的中介理財機構,它們不代表銀行、保險(放心保)等金融機構,卻能夠獨立地分析客戶的財務狀況和理財需求,判斷所需投資工具,提供綜合性的理財規劃服務。理財,也并不是像買幾只基金那么簡單,它涉及儲蓄、投資、保障、稅籌等諸多方面。基于此,理財機構首先應具備一定的專業資質。”馬先生提醒,消費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首先要辨別理財產品的發行機構、風險級別、投資類型,最關鍵的是要看清購買申請書或協議或合同上,是否有銀行的業務章。綜合收益性、流動性和安全性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