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理財博覽會昨天落下帷幕。17萬市民前來觀展,不論是觀眾數量還是參展機構數量,均創歷屆之最。記者觀察發現,今年理財博覽會的佳績,與新型機構快速發展、外地機構來滬搶灘分不開。這也是整個理財市場競爭態勢的一個縮影。
新型機構崛起,傳統機構退守
新型機構崛起,傳統機構退守
本屆博覽會上,上海展覽中心的噴水廣場和主體建筑被大幅廣告包圍,砸下巨資的是一家黃金交易公司;在會場內部,有大轉盤抽獎、香車展示、美女助陣、爵士樂伴奏,引來觀眾熱情參與,這些同樣出自新型理財機構之手。
如果說銀行和保險(放心保)公司是傳統金融機構,那么第三方理財公司、外匯、貴金屬、互聯網金融(如P2P)等可以說是一股“新金融勢力”。記者在現場看到,傳統金融業的展示面積和位置都在萎縮。從展示內容看,新興機構的創意多,產品收益率有吸引力。而銀行大多只是簡單的產品陳設;保險公司更是沒有獨立展臺,而由保險同業公會組團前來。至于曾經的主力―公募基金,已經連續3年缺席。
據博覽會主辦方負責人介紹,今年所有參展商中,這類新型機構的數量已經達到60%。有30多家貴金屬企業參展,比去年翻番;P2P網絡借貸平臺達到40多家,也比去年有較大增長。
外地公司激增,占據半壁江山
此次理財博覽會的另一個趨勢就是外地公司多。展會內,天津貴金屬交易所率領旗下20多家貴金屬公司拿下150米長的 “東長廊”,而廣東貴金屬交易中心包下近千平方米展位,并在主會場外舉辦“2013中國貴金屬行業發展高峰論壇”。據主辦方透露,今年展會上,上海以外的公司占比已經達到五成以上。
競爭白熱化,中國大媽要什么?
在新型理財機構和外地競爭者的夾攻之下,傳統金融機構似乎尚未完全覺醒。主辦方曾不經意間透露,銀行在挑選展位時,不愿意與新型理財機構“作伴”。在銀行眼中,也不屑做新型機構做的那些生意。
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理財者開始考慮選擇新型機構。有觀眾抱怨:“自己有二三十萬元現金,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不夠高,但又夠不著信托的門檻。”還有消費者表示,“保險公司推銷的產品不需要,真正實用而又需要的產品,保險公司卻藏著掖著。”還有人問,“有沒有收益比較確定、波動不那么大的基金?”這代表了不少觀眾的需求,傳統金融機構卻沒有提供相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