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上午10點,陜西省首趟至中亞國際貨運整車班列“長安號”滿載石油鉆機及配套產品等貨物,從西安港務區出發,前往哈薩克斯坦。這條班列的開通,為我國貨物運往中亞、歐洲等地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條件,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一條“黃金通道”。同時,這也是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重要舉措,對推動陜西省乃至全國向西開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只是“政策利好”的一個縮影。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等相關政策的推進,將對西北地區鋼鐵行業產生哪些深遠影響?如何把握發展方向?針對上述問題,《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了當地業內人士,他們一致表示,對于目前鋼鐵行業長期積累的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緩解。但是,受企業改革的深化、城鎮化建設的加速、生態環境倒逼去產能、“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速等因素影響,鋼鐵行業有望在政策的助力中加速前行。
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西北地區多數鋼鐵企業人士均認為,高品質鋼材需求是市場永恒的主題,加上中國經濟轉型的大勢所趨,未來真正貼近市場的高品質鋼材仍將受到市場追捧。未來,對于一些符合產業發展方向,且能有效滿足市場需求的鋼鐵企業,將是一次絕好的發展機會。
陜西省金屬學會會長蔡頌堯表示,經濟結構轉型是國家經濟政策的戰略方向,新興產業代表未來轉型的大方向,如政府將高品質特殊鋼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需要大力培養扶植的產業,特殊鋼有望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有望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改變目前鋼鐵行業存在的利潤率低下的問題,對于進一步化解產能過剩,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鋼企應該從需求出發,加快高品質特殊鋼、海洋工程用鋼、能源和新能源開發及儲運用鋼、交通運輸用鋼的研究開發,滿足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航空、高鐵、新能源汽車等現代交通運輸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要。“從當前市場特征來看,未來市場結構性行情將成為常態,這給鋼企的發展和鋼材用戶都拓展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蔡頌堯說。
據了解,11月29日發出的國際貨運專列“長安號”,裝載有陜西騰飛石油機電新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制造的石油鉆機及配套產品共49個集裝箱,貨物總價值270萬美元。陜西省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點,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基礎雄厚,對外交流活躍,向西開放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特別是在工程車輛、機電產品、有色金屬、建材、特色農產品(000061)和服務貿易等方面,與中亞、西亞等新興市場具有極強的互補性。
目前,我國正在不斷加大高性能、高附加值鋼材的研發投入力度,但部分品種還需要大量進口。以高速鐵路車軸為例,目前我國該類產品仍主要依賴進口。“現在高端鋼材產品的利潤率下降了,但盈利能力仍要高于普通鋼材。”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名譽會長吳溪淳此前表示,高端鋼材研發投入較大、時間較長,短期來看,投資回報不高,但是從長遠角度看,優勢十分明顯。如目前我國時速350公里高速鋼軌已全部實現國產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牌號取向硅鋼則實現批量生產并已替代進口,用于制造50萬伏以上等級的超高壓大型變壓器。
“軍工”領域用鋼須關注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并專門闡述國防與軍隊建設領域改革重點。有專家表示,在這樣一份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中,專辟一段、150多字來談國防與軍隊建設,足見深化改革在國防與軍隊建設領域的重要性。對軍工行業而言,影響最直接的則是裝備研制及采辦體制的改革,軍工企業的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將得到重大的積極影響。同時,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的“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對軍工體制改革的再一次強調。目前,十大軍工集團民用產品收入均已過半,兵器、航空集團甚至達到七成,民營企業也逐步成為“第二類許可”的獲證主體。
據了解,目前陜西省有國防企事業單位100多家,從業人員有28萬多人,科技人員也比較多,專業技術人員有12萬多人,省級和國家級突出貢獻的專家200多人;在陜軍工單位已研制開發的十余類上千種民用產品中,已有近300種民品形成規模,有近200多種民品已經實現了進口替代并打入國際市場,有近50種民品成為企業的支柱產品,年產值突破億元的產品有30多種。
根據常見的軍工以及軍轉民品應用領域,專家將鋼鐵材料需求劃分為如下三個部分:一是艦艇建造,包括船體用鋼、燃氣輪機、甲板、軸承和連接件等部分;二是用于制造航空航天飛行器發動機的高溫合金鋼及起落架和襟翼等部件的高強鋼;三是其他用途,如炮彈用鋼、坦克和裝甲車使用的軸承部件等。
“新絲路”區域內鋼企率先受益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機遇,推動內陸貿易、投資、技術創新協調發展。創新加工貿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動內陸產業集群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重要內容。
據了解,西安已經出臺相關政策,優先支持企業開拓中亞和東歐市場。去年,西安地區的企業在中亞完成承包工程營業額達2700萬美元,涉及行業包括:電力、石油測井、交通等。今年,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將對西安市開拓中亞和東歐等國際市場的企業給予政策傾斜,優先支持企業面向中亞和東歐開展市場拓展活動、進行企業管理體系和產品認證、開展技術和品牌收購等,做大西安市與“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貿易總量,從而加強與“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貿易往來。近期,西安市商務局將加快推進西安―中亞―歐洲五定班列的開通,把西安打造成亞歐大陸橋經濟帶口岸物流樞紐和集散地;在中亞國家設立經貿辦事機構,以中亞等國的陜西商協會和西安市知名企業在中亞地區已設立的辦事機構為平臺,加快設立西安駐中亞國家經貿辦事機構,廣泛搜集經貿信息,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密切經貿往來。明年上半年,西安市還將策劃在中亞國家舉辦西安走進中亞投資貿易促進系列活動,針對中亞國家產業特點,策劃、包裝一批項目,吸引更多客商到西安投資興業,進一步加深雙方企業間相互了解,加快西安市企業走向中亞步伐。
“陜西位于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一旦該經濟帶建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對鋼材的需求和國際間人員的往來將倍增。同時,沿途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也蘊藏巨大潛力。如帶動油氣管道漸入建設高峰期……”一位鋼貿人士滿懷希望地對記者說。
那么,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鋼企自身要做好那些準備?陜西鋼鐵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張丹力對《中國冶金報》記者表示,鋼鐵企業要把工作重點放在優化品種結構、提高產品創效能力上。目前,陜鋼集團“十二五”新產品開發規劃已基本確定。對此,還要做好這些新產品的市場調研、可行性分析以及工藝技術準備、試生產準備,做到成熟一個、開發一個、推向市場一個,在形成種類豐富、規格齊全的優質建材基礎上,適時增加優特鋼等高附加值產品,全面提高產品質量效益。“對當前階段的鋼材市場而言,好政策尚待落實,回暖需要過程,利空是現實的、階段性的,鋼企要樹立長期應對市場考驗的思想準備,利好是長期的、漸進式的,要真正樹立起堅定不移的發展信心和決心。”張丹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