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創業投資 » 農民要致富,不找鄉長找校長

農民要致富,不找鄉長找校長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2-06 09:18  瀏覽次數:27
  一叢小小的空氣鳳梨,營造出美妙的意境,人見人愛。


場景回眸:句容市后白鎮西馮村農民2007年在歡慶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時,特地請來10年前為他們送來第一粒草種和第一棵苗木的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專家,并選出最好的苗木贈送給學院的農林科技示范園,以表達感激之情。他們說:“正是有了農林學院的扶持幫助,才有了我們富足的今天。”建院90年,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在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的同時,始終堅持以服務“三農”為宗旨,敞開校門辦學,把一項又一項新技術和新品種帶給農民,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很多地方的鄉鎮干部如此概括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對地方經濟的貢獻。
 
  延伸解讀:長期以來,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通過良種推廣和科技服務帶動農民致富。
 
  草坪草是學院產學研一體化辦學中誕生的第一個產業。無土草毯一經推出,就受到市場熱捧。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沒有將新技術封鎖自用,而是以農博園的草坪草產業為依托,以“公司+農戶”的形式與句容市的5個鄉鎮1000多個農戶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并在全省20多個縣市建起了9萬多畝草坪生產基地,為農戶提供良種和生產技術,并保證收購農民產品,年產生效益近3億元,帶動2萬余戶農民依靠種植“致富草”富了起來。
 
  彩葉苗木是學校以草業為龍頭托起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又一產業。幾年來,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投資500多萬元,先后從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引進彩葉苗木品種186個,通過引種觀察、篩選,進行梯次開發。其中,首批開發的“紅葉石楠”品種現已推廣到全國25個省份,推廣面積2萬多畝,被列為江蘇省“農業三項工程”重點推廣項目。
 
  如今,草坪草和彩葉苗木業早已成為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柱產業。此外,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年推廣農作物良種面積為100萬多畝、優質商品豬20萬頭;推廣優質牧草2萬多畝,波雜山羊6000多只;小梅山豬良繁系統承擔了句容全市的統一供精配種業務,不斷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
 
  科技能帶來一場育種革命。在這所學院,有一座神奇的“瓶子大樓”。10多萬個瓶子里無一例外是蔥綠的幼苗種。農藝系主任、土豆專家王永平教授介紹道:“通過技術創新,所有育種程序都能在小小的玻璃瓶中搞定,培育速度比傳統田間培育快一倍,人工節省一半,可定時定量生產,要多少有多少,而且都是優質品種。”瓶底育苗模式推廣后,在宜興、句容、連云港(601008)、泗洪等地種了5萬畝,春季種植畝產2000公斤左右,秋季為1500公斤左右,比傳統土豆產量提高10%以上。在瓶子里培育的還有脫毒草莓苗、紅葉石楠、火焰南天竹等苗木。如果采用傳統的田間育苗方式,至少占用近百畝良田。
 
  豐富的人才資源是高校的最大優勢。從2009年開始,根據省委省政府“掛縣強農富民工程”要求,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科技強農富民工程技術專家組,陸續選派10余名技術專家進駐泗洪、句容、溧陽等地,對部分貧困村實施駐村幫扶。泗洪魏營鎮是有名的草莓種植基地,但當地農民一直為草莓容易感染病毒病所困擾。2009年,學院選派王全智老師進駐魏營鎮幫助草莓種植戶。王老師推動當地農戶采用學院的脫毒草莓新品種,指導草莓示范基地完成草莓大棚的規劃、安裝及配套建設,建成大棚3000畝,并全部栽培應用脫毒草莓新品種,帶動380多戶貧困戶成為人人羨慕的富裕戶。“原來最多每畝七八千元,現在每畝一萬五,你們不愧為大學老師,有本事!”當地農民王洪代激動地說。近5年來,該院通過這種方式,累計推廣農作物良種500萬畝、提供優質畜禽品種22個、建立草坪生產示范基地8萬多畝、推廣彩葉苗木10余萬畝。
 
  培育有技術的新型農民使學院聲譽鵲起。近年來,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以省“農民創業重點培訓工程”為載體,在南京、鎮江、無錫、常州等地對農民進行“菜單式”創業培訓,通過組織集中培訓、現場觀摩指導、進村開展技術指導、咨詢服務、開通網上“專家在線”和“科技富民熱線電話”等方式,每年培訓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都在10000人次以上。5年來,培養種植和養殖大戶8750多人,建立了30多個技術幫扶示范村,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近3萬人,為地方經濟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作出了貢獻;連續三年被評為省“掛縣強農富民工程”集體,入選全國十大陽光工程優秀培訓機構。
 
  深度點評:該院現有專職教師697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人員150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在鎮江市句容的農民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要致富,不找鄉長找校長”,這個在當地百姓中間享有盛譽的學院,之所以能夠得到如此好的口碑,根源在于該院敞開校門辦學的理念,通過產業拉動、科技推動、企業帶動、培訓驅動的“四輪聯動”,該院用機制保障了服務“三農”不走形式,切切實實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實現了雙贏。
 
  九十載勵精圖治,德業日新。在學院90年深厚的歷史積淀之上,在一代代農林人孜孜不倦的艱苦奮斗之下,學院發展實現一個又一個歷史跨越。現已成為百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農業技能大賽比賽基地、教育部50大教學資源庫―園林技術專業資源庫建設領軍學校、全國農業職業教育研究基地、全國農業職業院校師資培訓基地、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