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創業投資 » 銀行理財收益風險“雙升”

銀行理財收益風險“雙升”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2-06 09:21  瀏覽次數:26
  銀行理財產品向來是大部分市民青睞的投資方式,尤其是年中銀行鬧錢荒、銀行理財預期收益飆漲,讓一些市民堅定地選擇這種投資方式。不過,陸續被曝出的銀行理財虧損事件也讓不少人關注起理財風險。
  【理財一年,你賺錢了嗎?】
  【市民親歷】
  高收益打水漂
  只因為風險高
   “買之前理財經理說得好,最低年化收益也得有百分之十幾,到期后,面對零收益,又跟我說:這也不是她能控制的。”吳女士說,“有一次理財經理告訴我,有一款理財產品收益率特別高,最少也能有百分之十幾,高的話,20%也有可能。”在這樣的高收益誘惑下,吳女士買了35萬元。對理財產品認購書上的“本人對風險已知道”的字樣,吳女士有些嘀咕,理財經理卻表示:“這就是例行公事,我們這款產品絕對沒有風險。”一年半后,產品到期。“一分錢都沒收益!我咨詢別人才知道,收益高,風險也高。如果一開始我知道風險這么高,是絕對不會買的。銀行就是用高收益引投資者上鉤,不跟你說風險。”吳女士頗為氣憤。
  【年末市場】
  預期收益高
  6%不再鳳毛麟角
  銀率網統計,昨日全國在售的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產品共321款,278款產品預期收益率超5%,占比87%;低于5%的,多數為保證收益類產品。預期收益率5%的“遍地都是”,超6%的也不再鳳毛麟角:預期收益率超6%的理財產品已達39款,最高達6.8%。
  銀率網分析師認為,年底前預期收益率超6%的理財產品還會增加,但因為預期收益率較高,即使數量增加,也會十分緊俏,手中有閑置資金的投資者,需要及時關注理財產品市場動態,但如果投資者遇到預期收益率超8%的理財產品,需要關注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是否為結構性理財產品,警惕陷入高收益理財產品的陷阱。
  【理財誤區】
  發售的收益率就是最終收益
  采訪發現,不少市民認為,銀行發售理財產品時寫出的收益率就是到期后能獲得的收益。“事實上,理財產品都是預期收益率,而且是年化收益率,所以正規表述是"預期年化收益率"。”銀行人士表示。
  所謂預期年化收益率,一方面指的是這個收益率僅僅是預計的,并非是投資者最終能獲得的收益,“比如,預期年化收益率為7%,市民最后可能實際收益率是5%,可能是0。”銀行理財師介紹;另一方面,7%的收益率為年化收益率,即使最終實現了7%,投資者的收益也是7%除以一年的天數,再乘以理財產品的天數、本金,才是最終收益。
  只看預期收益不看投資期限
  年中銀行鬧錢荒,一度推高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白領李先生當時也買了,他只著重關注了預期收益率,并未特別在意投資期限,“結果我買的是一個短期產品,等到期之后,再買新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都下來了,沒有高收益的產品給我續了。早知道不如在錢荒時,買一款收益率沒有這款高、但期限比較長的,平均下來,比我先后折騰兩款還合適、還省事。”
  銀行人士提醒市民,購買理財產品的期限也要根據自己對資金流動性的需求來選擇,“比如手里有5萬元,可能一年都用不上,就可以選擇期限長、收益也不錯的產品;如果是短期存在用的可能,一定要選期限短的。”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