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銀行都不愿意提及“攬儲”,但不可否認的是距離過年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銀行間攬儲大戰愈演愈烈。12月24日記者在即墨市一些銀行探訪發現,如今理財產品成為銀行歲末攬儲的利器,不少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已經接近6%,有些甚至已經超過6%,高收益率已不再罕見,而為了銷售理財產品,微信推送也成為銀行銷售理財的渠道之一。
“富民保本理財,預期年化收益率5.8%,91天,5萬起存。”12月24日,記者來到振華街上的青島農商銀行大廳內看到,一塊小黑板上用彩色的字體介紹了這樣一款理財產品,據銷售人員介紹,這款產品也是當天剛剛開始發售的新產品。而在與農商銀行緊鄰的郵政儲蓄銀行內,大堂內的工作人員也向記者介紹,之前銀行也曾發行過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前段時間還有一款理財產品的收益達到了6%。
“富民保本理財,預期年化收益率5.8%,91天,5萬起存。”12月24日,記者來到振華街上的青島農商銀行大廳內看到,一塊小黑板上用彩色的字體介紹了這樣一款理財產品,據銷售人員介紹,這款產品也是當天剛剛開始發售的新產品。而在與農商銀行緊鄰的郵政儲蓄銀行內,大堂內的工作人員也向記者介紹,之前銀行也曾發行過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前段時間還有一款理財產品的收益達到了6%。
一位曾經購買理財產品的市民陳女士告訴記者,像這樣的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去年幾乎很少見,陳女士介紹,今年這樣高的理財收益率讓她身邊不少朋友“亂了陣腳”,紛紛拿出存款去購買理財產品。
陳女士跟記者算了一筆賬,同樣的一萬塊錢如果存到銀行定期一年,所得的利息是300塊錢,而如果買一款收益率為6%、周期為一年的理財產品,到期時拿到的利潤可以翻一番。陳女士說,現在購買理財產品的人很多,都是看好高收益,也正是這種高收益讓銀行看到了理財產品在歲末攬儲中的巨大作用。
調查中記者發現,以前的理財產品主要是通過網站銷售和網點內理財工作人員銷售的方式進行,隨著歲末攬儲大戰的進行,一些銀行也開始利用當前比較流行的媒介銷售理財產品,微信就是其中之一。在振華街的青島農商銀行內,記者一進門就看到了一塊展示牌上貼著一張紙,紙上寫著青島農商銀行的微信公眾平臺,大堂內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想了解理財產品的信息,只需要關注這個公眾賬號即可,因為公眾賬號會每天推送理財產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