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民幣理財產品相比,外幣理財產品一直是銀行理財市場的配角,今年外幣理財產品的境遇更不樂觀,不但發行量持續萎縮,產品預期收益率也是毫無亮點可言,同時還面臨著匯率損失的風險。
有投資者表示,外幣理財就像是雞肋,如果將手中的外幣換成人民幣,怕換回來麻煩,如果購買外幣理財產品,產品收益率又少得可憐。

有投資者表示,外幣理財就像是雞肋,如果將手中的外幣換成人民幣,怕換回來麻煩,如果購買外幣理財產品,產品收益率又少得可憐。
外幣理財產品數量萎縮
據數據庫統計,2013年外幣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持續萎縮,截至11月末,各家銀行外幣理財產品共計發行1492款。其中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共計1250款。從各月發行量來看,1月份外幣理財產品發行量最大,達202只,此后逐月下跌,10月份只有63只外幣理財產品面市。
不但是產品數量萎縮,外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水平也不容樂觀。從2013年各主要幣種外幣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走勢來看,只有美元和歐元產品預期收益率有明顯上漲,澳元和港元產品預期收益率基本上維持震蕩。美元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從年初的1.4%左右上升到11月末的2.7%左右,澳元雖然收益率相對較高,但平均年化收益率也只能維持在3%附近。
理財收益不敵匯率損失
然而,投資者關心的不是外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水平,而是更關心外幣的匯率變化,因為匯率的波動幅度遠大于產品預期收益率的水平。
今年以來,主要發達國家貨幣的實際有效匯率相對于人民幣仍然在持續貶值。以美元為例,12月20日,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報于6.1196,相比去年末,貶值了約2.64%,美元理財產品一年的理財收益基本無法覆蓋匯率的損失。
美元在今年還屬于相對強勢的幣種,如果手中持有今年大幅貶值的幣種,不論買什么理財產品,都難逃匯率損失這一劫。以理財收益率較高的澳元為例,今年以來,澳元兌美元累計跌幅已經超過16%,澳元兌人民幣的跌幅則超過17%。那點看似較高的理財收益率,在匯率損失面前顯得如此蒼白。
外幣理財投資有局限
值得一提的是,進入2013年年末,不少銀行發行的外幣理財產品收益率明顯上漲,如中國銀行(601988)日前發行的美元月動滾續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2%,而該產品在一個多月前,年化收益率為0.35%左右,翻了三倍多。同樣,建設銀行(601939)日前發行的匯得盈非保本外幣理財產品2013年第20期,一款半年以內美元產品預計年化收益率為2.0%,而在9月份與該產品相近的不同期產品的收益率僅為1.0%左右。
如果投資者清楚外幣理財的投資途徑,就更能夠理解為什么外幣理財像雞肋了。目前,商業銀行發行的外幣理財產品如果不是QDII類產品,理財資金的投向不是海外而是國內,通常商業銀行會將募集的外幣理財資金兌換成人民幣,然后用人民幣產品投向相應的投資領域。據統計,近1年發行的外幣理財產品中,有接近95%的產品投向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這意味著商業銀行最終是將理財資金以人民幣的形式,投向了國內的債券和貨幣市場,近幾個月債券和貨幣市場收益率大幅走高,新發的外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也相應水漲船高。
但這也不能改變外幣理財產品遇冷的現狀。事實上,商業銀行發行的外幣理財產品數量顯著下滑的狀況從今年4月份就開始了,多家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的外幣理財產品幾乎都處于停發或半停發狀態。
中信銀行(601998)車貸落地59城市
過去十年,隨著乘用車市場的迅速擴張發展,我國已步入汽車普及時代,金融服務需求隨之蓬勃發展,目前中國汽車消費市場貸款滲透率還不到15%,市場潛力可觀。與此同時,近年來國家積極推動投資拉動型經濟向消費拉動型經濟轉型,房貸業務萎縮推動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希望在汽車金融業務方面有所突破。
中信銀行2000年開始涉足汽車金融,作為全產業鏈汽車金融服務銀行,合作廠商及經銷商數量、庫存融資額等在業內領先。據了解,截至2013年11月底,中信銀行車貸業務已經在全國59個城市落地,簽約合作經銷商超過1600個。
中信銀行車貸業務面向具有購車需求和穩定收入來源的普通消費者,提供形式多樣的汽車貸款服務,并以集中化、專業化的模式運營提高車貸申請的辦理效率。客戶在4S店直接網上申請,最快當天審批,當天放款。此外,中信銀行與多個汽車品牌建立了貼息合作,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優惠利率產品,合作覆蓋捷豹路虎、沃爾沃、上海大眾、克萊斯勒、雷克薩斯、一汽豐田、東風日產、廣汽本田、一汽奔騰等高中低及豪華品牌。目前,中信銀行車貸業務有近500名渠道經理及后臺人員,同時還配備有近100人的專業審批中心和客服團隊,為全國的汽車經銷商和車貸客戶提供服務。
中信銀行行長朱小黃表示,發展消費信貸業務恰逢其時、大有可為,要把汽車消費信貸發展納入全行的大零售發展戰略中來。明年中信銀行或將車貸網點推向全國,與汽車廠商及經銷商進一步合作,繼續拓展二手車等業務。
大華銀行(中國)開啟移動理財高端時代
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網絡購物節中,移動終端支付發揮了強大的便利性及快捷性,手機支付用戶超過1億位大關,手機支付金額更是高達113億元,是去年的近10倍。
移動支付的井噴得益于大數據時代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移動互聯浪潮帶來當下新的經濟增長點,對傳統金融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金融行業與之借勢融合推出的手機銀行業務順應這一趨勢,呈現大幅上漲勢頭。大華銀行(中國)繼去年成功推出個人網上銀行后,又將推出手機銀行 “E動尊享”,以進一步豐富其電子服務渠道,也是實體銀行網點的延伸。
手機銀行的推出,使大華銀行(中國)基本形成了“電子銀行+自助渠道+物理網點”的立體客戶服務體系,其業務可以使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處理多種金融業務。大華銀行(中國)相關負責人介紹:“手機銀行作為個人網上銀行衍生的服務平臺,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查詢賬戶信息、轉賬等。此外,手機銀行還帶有分支行地點查詢、商戶優惠信息、利率查詢等功能。 ”
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是以網點來衡量其服務效率,而在互聯網金融時代,客戶對銀行物理網點和柜臺的依賴減弱,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多種線上方式就可以辦理轉賬、消費支付甚至投資理財等各類金融服務,現金存取也可以借助各種自助設備完成,自助服務迅速替代傳統的柜面業務。
手機銀行配合網上銀行、營業網點,實現服務區域和服務時間的全覆蓋,使物理網點少的中小商業銀行有機會跟大銀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為客戶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曾表示,科技進步使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經濟交易模式隨之發生變化。手機銀行一方面適應了客戶碎片化的時間利用需求,一方面也利于銀行的多渠道經營戰略,租金成本的節省和服務能力的提高,無形之中減輕了物理網點的壓力,拓展了服務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