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3年可謂進入了全民理財時代,普通市民的理財意識普遍加強,從銀行理財產品到互聯網金融攪局,在理財市場上投資者度過了波瀾起伏的一年。然而,在過去一年中,因走入誤區而遭到了損失的投資者亦不在少數。盲目抄底黃金套牢了一大批中國大媽、高位入手比特幣讓投資者損失不少、P2P網貸亂象叢生導致投資者損失巨大,而即使是看似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也有一些未能達到預期收益,而越來越普及的信用卡也因不少人的不良使用方式淪為卡奴。新年伊始,讓我們細數過去一年的這些理財誤區,讓投資者開啟新一年的理財征程。
互聯網理財:勿因“不明覺厲”而盲目投資
在一炮而紅的余額寶的帶領下,互聯網理財產品在去年全面開花,而高收益牌便是這些互聯網理財產品的主打。不過,一些產品打出了7%甚至以上的高收益率,明顯高出了傳統貨幣基金3%~5%的收益率,也讓其高收益遭受了質疑。

在互聯網上,一些基金業明令禁止的有獎銷售現象依舊存在,如在百度理財頁面,依舊可以看到領“優惠卡”和“代金券”等相關活動正在進行。銀率網分析師就建議,投資者在投資互聯網理財產品時,應當擦亮眼睛,不要盲目跟風投資,而應當明確這些產品的投資去向,所標的收益率是保障一定能拿到的收益率或僅是預期的最高收益,同時要明確這些產品是否能夠提前贖回,是否會產生相關費用。
而對于去年互聯網理財上冉冉升起的新星“P2P網貸”而言,其高收益高風險的特征則更為明顯,不少投資者盲目跟風,造成的損失也更大。據網貸之家統計,去年全國主要90家P2P平臺總成交量490億元,平均綜合利率為23.24%、但風險也不容忽視,去年有74家平臺出現提現困難。而2014年剛過去幾日,就已經有2家P2P網貸平臺發生了提現風波,分別是廣融貸和中貸信創。P2P網貸的高收益率讓很多投資者“不明覺歷”,而投資金額亦有加大的趨勢。
近期,證監會也加大了對互聯網理財的監管。證監會對網絡理財銷售中關于投資人收益構成表述不清、混淆概念誤導宣傳等不合規現象予以了警示,并表示將對互聯網基金銷售進行規范,要求基金公司、銷售機構按照法規要求開展基金宣傳推介活動,不得以高收益、無風險等宣傳方式誤導投資者,并對網絡理財中涉及非法證券活動的行為將依法予以打擊。
專家提醒
國家高級理財規劃師劉麗新就提醒投資者,在對P2P網貸知之甚少的情況下,投資者應當慎重待之。她建議,擁有較大額度的資金的投資者可以拿出一部分來進行P2P的投資,不要把所有資金都投入一個市場中。如果是資金擁有量不足,如退休的老年人,則不建議進行P2P的投資。
有業內人士總結稱,投資者在投資P2P網貸時,應當避免年化收益率超過24%的平臺,這類產品極有可能是陷阱,同時也不應當去投資有自融嫌疑或單個項目融資金額巨大的平臺,否則在目前監管相對缺失的情況下,一旦遭遇損失便很難追回。
信用卡:改掉用卡不良習慣 擺脫“卡奴”身份
不少人因為對信用卡的細則不夠了解,各類不良的用卡習慣,一方面讓他們淪為了“卡奴”,另一方面因未及時還款等還影響到自己的信用,從而為將來的個人信貸帶來了不良影響。
而過去一年,信用卡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而各行信用卡也推出了各種優惠來吸引人們辦卡。各大節假日里,使用信用卡血拼購物的人群比例也在逐步升高。目前,持卡人在使用信用卡時最容易犯的錯誤主要有以下幾項:
首先是毫無節制亂開卡。據記者了解,不少人在看到各家信用卡推出的優惠活動后總是會產生辦卡的沖動,例如某持卡人今天看到了廣發卡有周五半價的優惠,于是辦了一張廣發卡,而后又看到了民生銀行(600016)的優惠又去辦了一張民生銀行的信用卡,如此,持卡人的錢包里便塞滿了各式的信用卡。
其次是弄不清最后還款日。由于最后還款日之前還款是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的,而忘記最后還款日的持卡人一旦錯過,便要向銀行支付每天萬分之五的利息,且央行的征信系統上還會留下逾期還款的不良記錄。同時,一部分持卡人也不記賬單日,或只依靠寄送來的賬單來提醒自己還款,而一旦賬單寄送發生漏發,就容易導致持卡人錯過還款日期。
另外,還有一些信用卡的不良使用習慣,如不注意保護個人信用卡信息,這包括信用卡查詢密碼、卡片有效期、卡片背面的3位數CVV代碼,甚至經常外界信用卡,這都容易導致信用卡被盜刷。
而另一個容易被忽視的不良用卡習慣則是往信用卡里存錢。一些持卡人習慣于往信用卡中存錢以減少還款的麻煩,然而近一半的銀行針對這部分被稱為溢存款的存款取現收取手續費,想取出這部分錢時就會遭遇扣費而產生不必要的損失。
提醒:
銀率網分析師潘濤提醒持卡人,持有多張信用卡的問題就是導致持卡人的賬戶容易混亂,如記不清各自的還款日和還款金額,稍有閃失就會影響信用記錄,并且由于分散刷卡使得卡片積分也不易累計,造成了無形中的浪費。同時,多張信用卡也容易導致持卡人“拆東墻補西墻”,惡性循環之下只得淪為卡奴。
潘濤提醒持卡人,在卡片使用中要注意保護個人信息,同時不要因為嫌麻煩而不設密碼。對于閑置的卡片要及時銷卡,否則容易被扣年費而導致信用被扣分。
銀行理財產品:產品收益難兌現 選擇先要擦亮眼
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2013年各商業銀行發行并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共計302款,其中90款產品未達最高預期收益率,而僅招商銀行(600036)未達最高預期收益率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就達62款,占全部不達標產品的2/3以上。招商銀行年內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共計114款,不達最高預期收益率產品占比超五成。
2013年銀行理財產品可謂是理財市場上的明星,自6月以后,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水漲船高,去年底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更飆升至5.6%。然而,在普通投資者看來風險極低的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存在風險的,這其中,高收益率結構性產品的風險開始顯現在投資者眼前。
結構性理財產品在發行時通常以高收益率來奪人眼球,在去年年末時,更有結構性理財產品打出了高達12%的預期收益率。不少普通投資者看到了最高收益率而動心,卻忽視了產品存在的風險。因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與其掛鉤的標的表現相關,因而當掛鉤標的表現不佳時,結構性理財產品到期時便達不到最高預期收益率。如招行未達最高預期收益率的62款結構性理財產品中,掛鉤黃金的結構性產品最多,為33款,其次為匯率掛鉤產品,其余為掛鉤股票、原油的產品,這些產品中僅25款達到最低0.4%的收益率,更有兩款產品實現零收益。
理財專家建議
未具備專業知識的普通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應當盡量回避結構性理財產品。選擇一個靠譜的理財師也很關鍵。而在購買前,投資者應當要明確,產品的收益從何而來、風險如何,要讀清楚產品購買說明說,再進行購買。
有經驗的投資者在投資此類產品時,也應當對掛鉤標的有準確判斷、并認真研讀理財產品說明書中關于收益計算的方法,綜合掛鉤標的走勢以及收益計算方法等。
在購買普通銀行理財產品時,投資者需要分辨保本型和非保本型,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來選擇產品。購買理財產品時不能僅以收益率高低來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