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銀行資管計劃將率先試點下調5萬元投資門檻,并且首次購買時不需要到柜臺面簽,可在網絡上進行風險測評,此舉旨在發展普惠金融。
消息稱,目前工行、交行、光大等多家銀行均已上報產品方案,有望近期獲批。不過,南方日報記者就此消息向多家國有銀行廣東省分行和股份制銀行咨詢,銀行均表示尚未了解此消息。有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從普惠金融角度出發,降低門檻是有可能的趨勢,但目前仍未有明確的定論。
下調理財門檻符合普惠金融趨勢
出于對投資者的保護,一直以來銀行理財在風險管理上較為嚴格,根據銀監會《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風險評級為一級和二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于5萬元;客戶首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前應在銀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并簽署相關協議。
近日消息指出,銀行理財正在醞釀一場變革,有可能會發生的調整包括:銀行資管計劃將率先試點下調5萬元投資門檻,首次購買時不需要到柜臺面簽,可在網絡上進行風險測評。
接近監管層人士向南方日報記者分析指出,從發展普惠金融角度出發,下調銀行理財投資門檻的確很合情合理,并非沒有可能。近兩年,隨著投資者理財需求的增長,銀行理財規模迅速擴大,十年間銀行理財市場以年均近100%的規模增速迅速崛起。
應對互聯網理財沖擊
縱觀目前的互聯網理財和基金公司產品,大部分都可以1元起購,加上便捷的申購程序,吸引了大量的互聯網年輕投資人,開辟了小額靈活投資的另一個渠道。而銀行的5萬元門檻將不少初級投資人擋在了大門之外。
為應對互聯網理財,還有不少銀行推出了“活期寶”類產品,這些產品在風險和流動性兩方面都優于“余額寶”,收益水平與“余額寶”相似,無奈不少產品都有起始金額的限制,讓大部分投資人敬而遠之。
不少銀行業內人士認為,憑借當前的視頻和電子簽名等技術手段,其實到銀行買理財產品完全可以實現網絡遠程面簽,或者先嘗試小額理財采取網簽方式,這將是滿足大眾理財需求的普惠金融發展方向。而且,對于銀行來說,這無疑是應對互聯網金融沖擊的最大利好,不少銀行人士都表示若真下調門檻,銀行舉雙手歡迎。
銀率網理財分析師認為,未來隨著銀行理財產品逐步的轉向,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認識觀念的轉變,更多銀行理財產品的限制將逐步取消,銀行理財銷售渠道也將進一步拓寬,銀行資產管理和風險管理的優勢將進一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