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推進的速度日益加快,不少投資者面前的選擇中突然多了大量的互聯網理財產品。自余額寶攪動理財市場后,在不到3個月時間內,各種“類寶”產品在基金、第三方公司頻頻出現。最近飽受互聯網公司“搶錢、搶人、搶地盤”之苦的銀行,也紛紛推出自己的T+0到賬貨幣基金,從而在理財靈活性上跟“余額寶”們正面交鋒。
據悉,交通銀行(601328)、平安銀行(000001)、浦發銀行(600000)均已開發相關產品。交通銀行推出“貨幣基金實時提現”業務,目前可對接交銀施羅德、光大保德信和易方達基金等公司旗下的4只貨幣基金。平安銀行聯合南方基金推出“平安盈”,客戶可通過財富e電子賬戶購買、贖回,資金實時到賬。浦發銀行通過微信銀行推出開放式理財產品“天添盈”,1秒鐘內就可以實現活期資金與理財產品的互轉,無論申購還是贖回均無手續費,可謂“閃電理財”。而互聯網理財在流動性上顯然不具備銀行理財的先天優勢。如支付寶近期推出的最新規定顯示,余額寶客戶轉入支付寶的資金規模,單日單筆不超過5萬元,單月不超過20萬元。此前,該產品在轉出至支付寶額度并無相應限制。據悉,之所以會設定轉入支付寶限額,主要是因為余額寶規模增大,所需墊付資金量相應增加。目前余額寶贖回分為兩種形式,轉出至支付寶與轉出至銀行卡。前者相當于普通T+0貨基的快速取現,客戶資金可即時到賬并進行消費,這需要基金公司進行墊資。后者則相當于貨基的普通取現,按照銀行流程正常T+1到賬。
目前,貨幣基金以其高流動性和相對高回報率從眾多的固定收益產品中脫穎而出。各類“寶”和近期銀行推出的T+0產品基本上都是同質的貨幣基金產品,同量級的貨幣基金投資收益差別不大。投資者選擇時應該有三項標準:一是看貨幣基金本身的運營狀況和實力,是否有豐富的管理經驗,看基金收益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二是產品購置的便利性。如銀行產品可以直接跟銀行賬戶對接,支付寶跟電商賬戶對接;三是安全性。目前來看還沒有重大的安全性事故,但不代表沒有風險。隨著規模的不斷膨脹,各種“類寶”產品還面臨巨大的流動性管理難題。一旦遭遇流動性風險、兌付風險,余額類理財產品將經受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