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5個全國愛耳日,醫生提醒大家正確舒壓、避開噪音
對于不少年輕人來說,加班是常事,泡吧更是一種時尚的休閑娛樂方式,不過把兩者加在一起,可能就會產生一種意外的“化學效應”。
30歲的盧女士就在上周五遭遇了這樣的“化學效應”:右耳突然聽不見別人說話,且伴隨嗡鳴聲和頭暈,經檢查,或是她長期加班和泡吧導致的突發性耳聾和耳鳴。

今天是第15個全國愛耳日,新橋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鄧安春提醒市民,耳聾和耳鳴有年輕化趨勢,希望大家正確舒壓、避開噪音,不要亂掏耳朵,最好定期檢測聽力。
開會時右耳突然聽不到
盧女士在市內一家地產公司負責品牌推廣,短暫的春節假期之后,連續幾個項目啟動讓她應接不暇。上周五上午,盧女士連續喝了兩杯咖啡提神,然后拿著策劃案準備開部門會。
正當她在聽部門同事一個個發言時,盧女士突然感到一陣頭痛,接著右耳就像游泳時進水一樣“聽聲音很模糊”,然后就是一陣嗡鳴聲。
會議中,同事們看出了她的不對勁,連忙詢問。可過了十幾秒鐘,盧女士依然聽不清別人講話。
“那種感覺就像是快聾了一樣。”盧女士說,她趕到醫院時,雖然右耳能聽見聲音,但還是有種耳朵被蒙住的不真實感。
之前連續加了一個月班
經過檢查,盧女士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和耳鳴。醫生說,可能和她最近長期加班、泡吧的生活方式有關,需要藥物治療。
盧女士說,因為年前才升任部門主管,所以壓力特別大。最近一個月時間里,她幾乎天天加班到深夜,“最晚的一次到凌晨1點。”
加班到深夜已經很累,一想到第二天又得繼續做策劃、開會,盧女士就覺得憋悶。“感覺除了工作就沒自己的生活了,更沒法放松。”于是,即使加班到很晚,她也會和朋友一起到酒吧放松放松。“音樂聲越大,我腦袋越放空,心里也越放松。”
昨天,新橋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鄧安春說,像盧女士這樣的患者現在越來越多,且呈年輕化趨勢。
藥物致聾
醫學研究表明,能夠造成耳聾的藥物常見的有氨基甙類抗生素,還有一些抗腫瘤藥物、利尿劑、抗炎止痛藥等。
高分貝對耳朵傷害大
長期處于噪音環境中也對耳朵傷害很大。鄧安春說,超過120分貝的聲音對人耳造成的損傷是不可逆的。
耳朵有異物,別亂掏
兒童醫院耳鼻喉科姚紅兵主任介紹,有時一些小東西如豆類、小珠子不慎落入孩子耳朵內,這時千萬不能讓孩子亂掏,也不要自己胡亂處理,最好送到醫院。如果亂掏可能會將異物捅到更深的地方,甚至損傷孩子的耳膜。
壓力大也能導致耳聾
長期的睡眠質量差,工作壓力沉重,血管系統包括內耳血管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有可能導致耳鳴、突發性耳聾,患者耳內常有阻塞感或脹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