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稱,三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總行下令,不接受各自分行與余額寶依托的天弘基金及其他貨幣市場基金進行協議存款交易。3月7日,中國工商銀行(601398)監事長趙林對媒體表示確有此事。對此,記者聯系天弘基金方面,得到的答復是國有大行本就不是其協議存款的主要投向。業內人士認為 ,國有大行資金充足,并不需要余額寶等提供的協議存款,但單方面拒絕不是商業化行為 。
工行:不接受余額寶協議存款確有此事
日前,有關三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總行不接受各自分行與余額寶旗下天弘基金為代表的各類貨幣市場基金,進行協議存款交易的傳聞不脛而走。3月6日,記者向中國銀行(601988)山東省分行、農業銀行(601288)青島市分行、工商銀行青島市分行、建設銀行(601939)青島市分行方面求證,四大行均表示,并未收到此通知。
然而,3月7日,全國政協代表、中國工商銀行監事長趙林在參加完政協小組討論會后接受媒體采訪時,卻明確回應確有此事。雖然其他大行目前仍未正面回應,但由此可見,四大行中的三家已不接受余額寶協議存款的消息絕非空穴來風。
對此 ,3月7日,記者再次聯系了四大行的青島地區分行。工商銀行青島市分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這種說法并不準確,因為國有大行本身資金需求并不強烈,同時協議存款價格較高,大行一般都不會選擇與基金公司進行協議存款來攬儲。此前,基本都沒有這類協議存款,因此并不存在“不接受”的情況。“不知道是不是總行的信息被誤讀了。”他說。
但他同時也表示,如果不存在誤讀的情況,那從總行發文到青島市分行實行也需要一個過程。“目前,并沒有收到相關文件。”另外,中、農、建三大行則都表示目前還未收到相關通知。
天弘:國有大行本來就非主要投向
針對此消息,記者也向余額寶對接的天弘基金方面進行了求證。3月7日,天弘基金客戶關系部總監丁學梅說:“目前并沒有接到關于國有大行不接受余額寶協議存款的書面或者口頭通知,在消息未經證實前,不予置評。”同時,她也告訴記者:“目前,余額寶協議存款的主要投向是國內大中型股份制銀行,而非國有大行。因此,即便國有大行不接受余額寶協議存款,對交易也沒有太大的影響。”此外,天弘基金也提醒余額寶用戶,大可放心,余額寶不會因三大行不接受其存款而出現收益率方面的波動。
島城多位銀行業人士也肯定了天弘基金方面的說法。中信銀行(601998)青島分行理財經理尹先生說:“所謂余額寶等貨幣基金的協議存款,實際上就是,基金公司與銀行通過協議,擬定利率的存款,而且利率通常比較高。對于央行來說,四大行是一級客戶,央行的錢會先給四大行,然后四大行再拆借給股份制銀行,因此,相對來說四大行資金充足。相比之下,余額寶等貨幣基金所募集的資金量依然有限,四大行并不太需要這部分高利率的協議存款。”
“而股份制銀行則不同,一旦出現攬儲困難的情況,即使不得不負擔較高的利率,也會接受余額寶等的協議存款。”尹先生說,“但問題是,余額寶里的錢本來都是存在銀行賬戶里的,相當于余額寶拿了銀行的存款,再存到銀行,利率卻白白高出一大截,銀行肯定不干。”
業內:真出此招也止不住銀行存款流失
若國有大行均不接受余額寶的協議存款,對余額寶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招商銀行(600036)青島分行財富管理部經理王先生認為,從所謂的“反擊手段”的效果來分析,僅僅是三家大銀行拒絕余額寶協議存款并不能阻礙余額寶將存款轉向其他銀行,所以對其影響不大。
他說:“在國有大銀行處吃了"閉門羹"的余額寶大可以轉向對資金更有需求 、而且議價空間更大的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因此 ,拒絕余額寶協議存款并不能讓銀行達到減少存款流失的目的。除非,三大行動員所有銀行聯合抵制余額寶,那樣才會使余額寶遭遇滅頂之災。”青島銀行一位理財經理也認為,工行的表態實際上僅僅是將簡單的市場行為公之于眾,并不會對目前的存款爭奪戰產生任何實際的影響。
國有大行不接受余額寶的協議存款的傳聞在學術界也引起關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協議存款是商業行為,若雙方價格談不攏可以不做,但若銀行單方面提出“不接受”一類企業的協議存款,這說明商業銀行的商業化思維、市場化經營意識還存在很大缺陷。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電子商務系主任崔迅也認為,該消息有存在誤讀的可能,因為銀行根本沒有必要發這樣的聲明。他說:“四大行本來就不怎么吸收貨幣基金的協議存款。因為對他們來說價格太高,不想接,這很正常。三大行如果真的為了賭氣、示威而刻意排斥余額寶,那就有待商榷了。”
崔迅認為,單方面的排斥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余額寶的出現確實使銀行的原有利益受到了影響,但銀行可以通過向央行、銀監會等部門提議,由相關部門做出必要的約束,同時,加快業務轉型等方式做出積極的回應。”他說。記者 喬秀峰
銀行“逼宮”
32款理財產品收益率超6%
3月5日,余額寶7日年化收益率為5.864% ,這已是今年以來余額寶連續第4天“破六”運行。盡管目前還沒有出現資金大規模撤出的情況,但一個現象引起市場的關注:不少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悄然突破6%。它們會不會對“余額寶們”形成一次有效的“反攻”?
早期難得一見的高收益率近來開始頻頻出現在各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中。Wind資訊數據顯示,2月1日~4月1日期間在售和即將發售的面向全國投資者的1~3個月短期理財產品中,共計有32款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或超過6%。
“銀行面對余額寶的競爭,需要適當釋放自己的收益來滿足市場。”諾亞財富高級理財師馬天翼對記者表示,“如果銀行想逼退余額寶,那么短期內其理財產品收益率就不會下調。”
如果說年化收益率突破6%的理財產品的出現,是銀行意欲收復“失地”,那么預期年化收益高達11%的理財產品則有點嘩眾取寵的意味。資料顯示,招商銀行某股票表現聯動理財產品,委托期限74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11%,100%投資于某股票相關的衍生產品。根據產品說明書,如果標的股票收盤價期末價格大于期初價格的118%,則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11%;若股票收盤價期末價格小于等于期初價格,則其年化收益率僅為4% 。對于投資者來說,購買這款產品能拿到最高年化收益率的可能性有多大?
興業銀行(601166)資產管理部高級投資經理曹宇表示:“根本不可能拿到11%的年化收益率,如果它拿到了,別人還怎么做?”
對于結構化理財產品,業界目前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中信銀行一位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結構化產品的超高收益其實就是銀行為了吸引更多資金而設立的,高收益肯定意味著高風險。4%的保本收益是銀行為吸引大量資金而冒的險,這是銀行在風險與規模間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