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Financial Quotient)、情商、智商并稱為現代社會能力不可或缺的三大素質,其中作為一個人認識金錢和駕馭金錢能力的財商,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實現成功人生的關鍵,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智商和情商。那么,何為財商?富有階層的父母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財商?
這是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是企業主,母親趙熙是國家公節省多了,但開始變得斤斤計較,甚至不愿與疼愛他的祖父母務員,獨子宇浩 8歲,讀小學二年級。宇浩 4歲時,趙熙覺得分享掙錢買的東西。這引起祖父母的反感,他們認為孩子還小,該給孩子一些財商方面的教育,她參照西方財商教育方法,親自培養宇浩。最初趙熙控制孩子玩具的數量,可她不買,孩子的父親尤其是祖父母會買,親戚朋友也會送。在她限制宇浩玩中國財商指數具消費時親戚朋友家并沒有對孩子這樣做,宇浩眼睜睜地看著小朋友玩新玩具的情景,讓趙熙沒法堅持下去。
宇浩 6歲時,趙熙讓他通過做些簡單的家務如掃地、倒垃圾等掙零花錢。這回總算見效了,宇浩學會了不少家務活,也沒必要干活掙錢,而且家里也不缺錢。結果如此出人意料,趙熙也反思自己這樣做是否合適。
對宇浩的財商教育,一家人的意見也不統一。一開始丈夫就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孩子到了一定歲數,自然而然會懂得怎樣花錢掙錢,西方那套東西未必是真理。宇浩的祖父母很不理解,家里不缺錢,而且孩子那么小,買再多玩具、給再多零花錢,又能有多少?趙熙的做法太“小氣”,完全沒必要。
宇浩讀的是私立小學,同學們的家境均不錯,所使用的東西從衣服、文具到玩具都是大牌,而且很多是從國外購買。在這種情況下,宇浩也產生了攀比心態,衣服、鞋和玩具更換得很快,同學有的他一定要有。上小學后,每年近萬元的壓歲錢宇浩就不愿交給家長保管,而是自己留著花,而且用得非常快。趙熙不得不強制給他存起來,限制他的花費。但到現在,宇浩對錢還是沒有太強的概念,花起錢來沒有節制,不管東西需要與否,總是想買就買。
趙熙姐姐的做法與她正好相反。她姐姐從小嚴格要求孩子,禮儀、學習、興趣愛好等,無不要求孩子做到最好,孩子的玩具、衣物、學習用品等全由家長購置,出入有車接送,因此孩子用錢的地方很少,存著大筆錢卻不知道怎么用,也不知道錢有什么用。
趙熙姐妹倆越來越意識到財商對孩子的重要性,而且兩個孩子將來都會是家庭企業的接班人,三歲看老,她們已經有些擔憂了。到底怎樣做,才能提高孩子的財商呢?
幫孩子創建雙財富銀行
徐國靜 教育專家、演說家、高級編輯,著有《當孩子遇到錢——繞不開的財商》等作品
兩個案例很有代表性。在中國家庭里,給孩子錢或跟孩子談錢,父母之間常有分歧,年輕父母和孩子祖父母之間也常有分歧。分歧的焦點是寵愛還是嚴管,寵愛,孩子要什么給什么;嚴管,則把孩子和錢隔離開。
案例中的兩位母親不但意識到財商啟蒙的重要,也開始踐行,但在行動中遇到了來自外部的困擾和自身的沖突。趙熙做了很多努力,結果卻讓她失望,因為讓孩子自己勞動掙錢的結果,是孩子變小氣了,上學后又喜歡和同學攀比,對錢不珍惜,不知道節省。為什么一個好的教育動機,會出現不好的結果呢?
原因是趙熙在跟孩子談錢,鼓勵孩子自己掙錢、管理錢的時候,只圍繞著錢談錢,讓孩子的目光和心思圍著錢轉,而沒有把錢和道德、錢和分享、錢和良知、錢和選擇、錢和智慧、錢和才能等教育結合起來,所以,孩子做家務勞動掙了錢,只想著自己花而不愿意分享,這就是單一地講理財、掙錢和管錢帶來的必然后果。
趙熙的姐姐注重孩子的學習、禮儀以及興趣愛好,卻忽略了培養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能力,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使口袋里有錢也沒機會花,當然無法學會理財了。
其實錢只是開啟財商之門的鑰匙,當孩子遇到錢,自然就開啟了財商之門。為什么有錢的孩子、花錢如流水的孩子,天天都在遇到錢,財商卻不高呢?
因為這些孩子只在花錢時遇到錢,而花錢不需要智慧,所以,開啟不了智商;也不需要激情,所以,也開啟不了情商;花錢更多是為了滿足欲望,所以,也開啟不了財商。
多年來,我們陷入兩個理財教育誤區,一個是照搬照抄西方的經驗,讓孩子做家務掙錢,但其他的生存教育沒跟上,導致孩子只關注錢;另一個是用成人實操式的理財模式教孩子理財,因為枯燥乏味,不符合孩子心理和生理特點,不但效果不佳,甚至封閉了孩子的財商智慧。
當孩子遇到錢,不論是掙錢、撿到錢還是花錢,都是財商啟蒙的契機,如果父母抓住機會,實施正確的引導必然事半功倍。如果錯過機會,避開和孩子談錢,或過度讓孩子關注錢,自然會走向反面。
啟蒙財商,從幫助孩子創建雙財富銀行開始。
人擁有兩大財富,一個是物質財富,一個是精神財富。一個孩子如果“物質富、精神窮”,依然是窮孩子;但一個孩子如果“物質窮、精神富”,卻是富孩子。財商啟蒙不是簡單地教孩子掙錢和花錢,而是以生活為課堂,在培養和訓練孩子各種生存能力的過程中,激活孩子的財富智慧,給孩子富人思維、富人精神和富人品格。
父母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創建雙財富銀行呢?
(1)啟蒙財商,讓孩子長學識
讓孩子從吃穿住行中了解世界上有哪些財富、各個地區和國家有哪些資源、自然資源是怎樣在流動和搬運中增值的,這些是啟蒙財商最好的教材。案例中的兩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企業,父母可以請孩子幫忙在網上查找類似企業的發展史,讓孩子參與市場分析。
?。?)激活財商,讓孩子長見識
一個人的見識和走出家門的次數成正比,去的地方越多,見識越廣。孩子的見識和父母給的求知空間成正比,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必須讓孩子走出家門。很多父母都帶孩子出國旅游,為什么有的孩子收獲很小,原因就在平時缺少積累和訓練。
(3)點亮財商,讓孩子長膽識
膽識不是教出來的,是練出來的。膽識來自千百次地嘗試,但一些父母對孩子嬌生慣養,生怕孩子吃一點苦,孩子遇到一點困難父母就沖上去遮風擋雨,結果,孩子膽小怕事,沒有膽量去嘗試,自然不會有擔當。
綜上,財商啟蒙既需要幫助孩子認識物質世界的組合、變化、物物交換的規則,又需要創造各種方法激發孩子的自信心、責任感和自我規劃、自我管理的能力。
潛移默化勝過教條
張秋紅 精誠厚德(北京)投資管理公司
運營總監、資深理財師
趙熙對孩子的財商教育過于強硬,而且時斷時續的做法更像是給孩子上財商教育的理論課,并不能激起孩子的興趣,孩子被動遵從母親的理念,結果肯定會不如意。趙熙姐姐的做法更不可取,她直接把孩子與金錢隔絕開了。這樣的例子是真實存在的,家境富裕的父母一味將孩子“富養”。孩子對金錢沒有基本概念,不僅隨意花錢,還隨意借錢給別人。他們不懂得賺錢的辛苦,更不懂得打理財富,等父母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卻無法再矯正了。
孩子的財商受到很多因素影響,與家庭的大環境、父母潛移默化的引導息息相關。因此,要堅持不懈,通過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滲透,讓孩子對金錢有基本的認識,明白不能隨便借錢,知道信用的重要性。
筆者由于從事財富管理工作的關系,很早就有意識地培養女兒的財富觀念。女兒四五歲時,筆者發現她會主動要求從我錢包中拿錢付賬,于是筆者就順勢引導她認識不同金額的人民幣,在買零食、玩具時鼓勵她自己結賬。如果她想買不必要的玩具,筆者勸她家里有很多了,不要浪費,讓她初步形成節約用錢的意識。
女兒去年在小學學到基本的數學知識后,今年筆者開始教她打理壓歲錢。以前女兒的壓歲錢都由筆者幫著存起來,她有時很關心自己有多少錢,但并不知道該如何打理這些錢。春節期間,筆者通過將女兒的壓歲錢存進“余額寶”這一過程,告訴她要對自己的支出有提前規劃。如 3月份學校要組織春游,應該提前一兩天將需要帶的錢提取出來。另外,還協助她做一些表格來記錄她平時的收入和支出,如她平時做家務活的獎勵,或者買了并不喜歡的東西,要標注出不必要的支出等。
現在她對記錄自己的收入支出很有興趣。如果堅持下來,慢慢地她會對自己的收支有基本的概念,這對于她理財意識的形成會有幫助。
需要提醒家長注意的是,在財商教育中,男孩與女孩的側重點不盡相同。男孩側重于培養理財意識,女孩在此基礎上,還應該有更多的“專戶保障”,比如家長可以給女兒設立一個專戶基金。畢竟在今天的婚姻中,女性總體而言是處于劣勢的一方,專戶基金相當于她的婚前私有財產,可以為她將來的生活提供一份保障。
筆者工作中接觸到很多企業主,他們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更別說親自培養孩子的財商了。對此,筆者建議他們找自己的私人理財師幫忙。
每到年末,筆者都會為客戶整理其一年的家庭財務報表,與他們一起分析理財的得失,制定來年的規劃。家庭其實也可以召開這樣的理財會議,所有成員包括孩子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家庭的財務狀況。
當然,分享也要把握好度。孩子很小時,家長可以告訴他家庭資產的配比情況,例如 30%的資金用于購買信托產品等,不必告訴他具體的金額。因為孩子對數字并不理解,同時也是防止孩子無意中透露家庭的財務狀況。
事實上,大多數孩子在列席家庭財務會議后,雖然對一些專業名詞并不了解,但會有意識地關注相關信息,以后再接觸到這些名詞時也會加以關注,這在無形中培養了他的財商。孩子上大學時,家長可以讓孩子對家庭的財務規劃提出一些建議,讓孩子參與到家庭財務計劃的制定中。家長能堅持到這個階段,孩子的財商應該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