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清明節各類“傍節日”理財產品紛紛面世,由于多數產品的周期只有幾天,因此格外受到歡迎。但從今年的情況看,由于超短期產品紛紛退出,因而在流動性方面較以往遜色不少。另外,清明小長假適逢第二季度的開始,許多銀行往往會在這一階段推出一系列理財產品,特別是在降息預期增強的當下,投資者可以適當關注一些中長期理財產品。近日銀行發行的外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整體走高。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在清明小長假中,適當配置一點外幣理財產品也是不錯的選擇。
對于投資者來說,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所經歷的過程和取得的結果,并非理財產品說明書中描述的“理財產品到期支付款項=理財產品本金+理財產品本金×產品持有期年化收益率×實際理財天數/365”那么簡單。事實上,理財資金早在募集期就失去了“自由身”,通常在理財產品到期當日也不能立刻回到投資者賬戶上,只能等待清算結束后才可以回歸。很多銀行在季末、年末時點發行收益率超高的短期理財產品時,往往巧妙借用節日,無論是變相延長募集期還是清算期,都十分有利于銀行降低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例如,很多銀行在春節前發行短期且高預期收益的理財產品的募集期是從1月27日或1月28日開始,至2月7日結束,募集期可以達到12天。
春節過后,銀行理財產品出現過一波收益率普遍跌至6%以下的走勢,讓不少投資者認為銀行理財的吸引力明顯不如春節前。隨著3月末銀行季度考核再次來臨,不少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小幅回升,更有百萬元以上申購門檻的產品年化收益率達到6.7%,大有收益率“復蘇”的跡象。與銀行理財產品形成反差的是,自3月以來,“寶寶軍團”的7日年化收益率幾乎全線跌回“5”時代。在臨近月末時,銀行高收益理財產品數量可能會明顯增加,投資者可重點關注股份制銀行以及大型城商行發行的高收益理財產品。
“寶寶”類互聯網產品盯上新領域,開始試水保險(放心保)理財產品,通過購買保險類理財產品,可以間接投資電影、電視劇以及游戲等行業。本周,阿里巴巴發布娛樂寶平臺,網民出資100元就可以投資熱門影視作品,預期年化收益率7%,并有機會享受劇組探班、明星見面會等權益。娛樂寶平臺首期合作伙伴是國華人壽。
據金融界金融產品研究中心統計,本周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周均收益率小幅回升。除14天、1個月和12個月以上期限理財產品的周均收益率略有下降,其他各期限理財產品的周均收益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7天期限理財產品的周均收益率增幅較大。從收益率分布來看,各期限預期收益率最高產品屬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3個月和6個月,這兩種期限預期收益率最高的產品均被招商銀行(600036,股吧)發行的產品所占據。而湖北銀行發行的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以高達5.9%的預期收益率奪得了7天期限第一的位置,匯豐銀行發行的一款12個月以上保本浮動收益產品以10.02%的預期收益率居同期限產品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