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已過,不過記者發現,季末理財產品的高收益并未如期而至,很多投資者都反映上季末高收益不明顯。而記者采訪發現,這背后竟是銀行的考核制度改變作祟。“如今,銀行業越來越看重存款年日均值,沖時點手段漸失寵。”某銀行業人士透露。
投資者:季末理財產品收益率難上6%
市民李小姐3月底特意到幾家銀行咨詢了理財產品收益,結果非保本低風險的產品,收益普遍都沒有高于6%。“2月底我路過某銀行時,看到有理財產品收益達到6.5%,而且資金起點只要5萬元。但上個月底,該銀行同類理財產品都沒有超過6%的。”
昨日,普益財富數據顯示,3月22日~28日銀行發布的理財產品中,其中人民幣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43%,組合投資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78%;結構性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7.05%。 記者對比了去年12月底的理財產品,發現當期收益明顯高于上月底,而相比今年2月底,3月底的理財收益率也沒有明顯提高(見表)。
銀行:日均存款受重視度提高
“未來,季末高收益理財產品將會逐漸減少。”某銀行業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沖時點的行為和觀念正在轉變。一些大銀行已經對存款提出了日均考核的概念,即存款除以實際存放的天數。“這意味著我們不僅僅在月末、季末等節點需要拉存款,而是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時刻拉存款。”
另一銀行人士也向記者透露,去年以來,隨著考核制度的普及,時點數已不會是主要指標,買存款的興趣是逐漸減弱了。
銀監會:不設時點性規模考評指標
上述人士告訴記者, 2012年銀監會下發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績效考評監管指引》要求,不設立時點性規模考評指標,該考評指標正在銀行業普及。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銀行機構負責人也開始在規模的基礎上重視實際盈利能力,銀行業越來越看重存款的年日均值。
不過,沖時點也并未杜絕。“有些銀行為了年報業績好看,還是會沖時點。而一些銀行對基層行,以及基層業務人員的考核,目前是時點數與平均數相結合。”前述人士告訴記者。
理財產品收益率 更取決于資金面
“近期資金面較為寬松也使得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難以走高。”總部在華南的某銀行產品研發部負責人告訴記者,一般的規律是,年初的資金面都比較寬松,年底的資金會比較緊張。
3月底雖然是季末,但是資金回流高峰已過,收益率也應聲下降。“去年6月底的錢荒是比較特殊的,相信未來這種情況是不容易出現的。”該負責人說。
另有股份制銀行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去年底,由于資金緊張,余額寶類產品募集的資金也能賣出高價,因此收益走高。如今,資金面寬松,余額寶類產品收益持續下跌,加上政府部門加強監管,淡化“寶寶”的競爭力,也使得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回歸正常水平。
“未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高低與資金的緊張程度關系更為直接。”該相關人士指出。